【案例】“吃泡面进名校”应该如何解读?(4)

【案例】“吃泡面进名校”应该如何解读?(4)

美国高校录取泡面考生,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名中国高三学生因狂热泡面的独特经历,被美国知名高校录取,这在中国近乎成了传奇。诚然,这名中国高三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很棒,不过,美国高校的注重个人兴趣爱好的教育理念,也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其实,我们不能仅仅把美国高校不惟成绩录取泡面考生的行为,解读为中美之间教育、文化的差异,它也应给我们推进高校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带来启示。

首先,政府应给大学充分的自主自理权。大学去政治化,是我们大学改革的一大目标,大学的去政治化表现在高校招生上,就是要让高校有充足的自主权。现在,已经有些大学开始了推荐制度,然而,这样的推荐制度还是步履艰辛。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如果不是成绩特别优异,根本不能通过推荐制这个渠道进入高校。那么,如果申请中国大学,恐怕福州这名考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其次,社会也应多给大学支持。如果这件事发生中国,想想我们的民众会有什么反应。虽然很多人支持不拘一格选人才,但真的有高中校长推荐了非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或者是高校破格录取了奇才考生,他们是要背负民众广泛质疑,甚至是谩骂的。美国高校录取泡面考生,也应让我们反思。

另外,美国这所名校招生中国泡面考生,并非哗众取宠,而是真心实意地选拔人才。福建的王同学吃遍世界各国的泡面,这虽然不是什么爱好,也谈不上是一种奇才,但这段泡面经历,必然会给他带来非同寻常的感受,或许会沉淀为对泡面独一无二的探索精神。这样的精神与执着,是难能可贵的,这切合了美国这所高校的招录标准。再者,美国高校录取他,一定会让他继续发展爱好,保护好他的积极性,这对中国高校而言,也是一种启发。

【启示与思考】

一碗泡面,看似不起眼,却换来国外名校录取通知书,的确有点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感觉。但是,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还是端正心态,多将精力用在学习上,不要也走吃泡面的捷径。毕竟,这种逆袭神话实在很难复制。

如何录取学生,在国内和国外的标准具有迥异,但是,成绩的优秀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所谓的择优录取。这则新闻被阐释为“高三男生因爱吃泡面被美国名校录取”,这显然有片面解读之嫌。毕竟,相关考试的成绩好、分数高是必然的敲门砖,在成绩达标的前提下,“爱吃泡面”这样的个性成为他被录取的优势,这才是对此事更为全面的解读。

然而即便如此,也让人惊讶。在公众的固有认知下,一名学生要被名校录取,分数是命根,其他的都是浮云。至于因为爱吃泡面被名校录取,更是不敢想的事情。这源于中美教育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分数的公平,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美国教育注重个性发展,以培养能力为根本要义。于是,当有人的爱好与众不同时,其“个性标签”的优势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说到底,名校因为高中生爱吃泡面而优先录取,是对学生个性化的一种尊重与塑造。据悉,一般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不会招收两个背景相似的学生,如果两名申请人都毕业于重点中学,成绩优异,他们只会从中挑选个性标签更加鲜明的。现实教育中,美国大学对个性的鼓励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年耶鲁大学都会在入学典礼上介绍一位新生,有一年,校长就推荐了一个擅长做苹果派的女生。校长解释,几乎所有同学的爱好都选择了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有人会写“擅长做苹果派”。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优先录取爱吃泡面的同学在意料之中,估计从来也没有哪个学生会在兴趣爱好上写“爱吃泡面”吧。

当然我们也必须强调,国外高校在招生的类别和层次上,拥有宽泛的自主权,但这种自主权也是以成绩的优异为重要考核标准,福州该高三男生吃泡面的爱好,只能算作一种“点缀”。从通知书中不难看出,该高校对成绩并不是忽略不计,而是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纳入了招考考核的标准范畴。因此,录取福州的这位,不是该高校将考生吃泡面的爱好当成唯一的录取依据,而是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通过这样一起事件,也足以启示我国的高校。尽管这些年我国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上升,但科技类的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仍然无解。不敢说“塑造个性尊重个性”就是我国高校落后的主要原因,但肯定是原因之一。毕竟,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个体的个性越发展,社会就越有朝气与活力。因而,希望我国的高校,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还要尊重与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