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命线”,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党的生命线,顾名思义,就是保证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这一科学判断,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我们党克服困难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群众路线维系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成立92年、成功执政64年、领导改革开放35年来,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使我们的国家相继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我们党已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但在党员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如何提高党员的质量,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二是作为一个执政60余年的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部分党员中容易出现精神懈怠、固步自封、脱离群众的现象,导致党的生机活力减退;三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受到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趋势影响,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容易演变为利益交换的潜规则,渗透到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导致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发生蜕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党员干部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党的执政直面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他们总是在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领路人。因为,人民群众是为了能够生活、生存和发展才创造历史的。促使他们不断去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因,永远都是日益增长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各种利益,即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对此,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能够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相反的,谁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古人常说的“国之命,在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都是这一道理的生动表述。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关系到党的执政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全部活动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始终坚持根植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党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执政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党倡导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凸现我们党更加清醒认识到群众路线“生命线”的极端重要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