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型城镇化摆脱“下限保卫战”(3)

用新型城镇化摆脱“下限保卫战”(3)

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避免年年打“下限保卫战”

《经济参考报》:每当出现新的冲击波,政府都会采取微刺激政策,来进行调控,但是一旦这种微刺激力量消失会产生哪些影响?它的缺陷有哪些?

刘树成:近三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经济运行下限形成三个冲击波,每年形成一个“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即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年中采取微刺激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速小幅反弹,下一年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如果这种循环圈年年继续下去,宏观调控就要年年打“下限保卫战”。守住下限是被动的。经济下滑具有惯性,当微刺激措施的力量消失之后,或者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即出现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之后,经济运行就很容易滑出合理区间的下限。

目前的微刺激措施有两个缺陷:一是“碎片化”,即措施应急、零碎、不系统,缺乏措施之间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衔接。二是“短期化”,即这些措施对经济运行的支撑效力不持久,对防止经济下滑的效果仅能维持一、两个季度。过去,我国经济增长经常冲出上限,现在则要经常守住下限。经济增长冲出上限,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深化改革;而经济增长滑出下限,或连续在下限边缘运行,也同样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深化改革。

《经济参考报》:那么,要摆脱当前这种循环怪圈、避免年年打“下限保卫战”,政府应具体采取哪些措施?

刘树成:要摆脱当前这种循环圈,避免年年打“下限保卫战”,就要寻找对于经济稳定增长能持续的推动力量。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即可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续的推动力量。刚 刚 出 台 的 《 国 家 新 型 城 镇 化 规 划(2014—2020年)》的贯彻落实,即是重要抓手。

从任务层面讲,这一规划的具体任务,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推动城乡发展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从推进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和优化,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化、智能化和人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型城镇化。这一规划如能真正贯彻落实,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主的、“摊大饼”式的土地城镇化相比,任务更加艰巨,所需投资更多,带动消费更多,可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对经济稳定增长具有持续的推动力量,可以解决当前微刺激措施的“碎片化”及其支撑效力“短期化”的问题。

从操作层面讲,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的聚合点。从转方式来说,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既能扩大消费,又能扩大投资。从调结构来说,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城乡结构、城市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促改革来说,新型城镇化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从惠民生来说,新型城镇化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规划如能真正贯彻落实,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会开创新局面。(记者 金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