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实践过程中的不良现象以不断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实效
由于人性自身固有的弱点,要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往往比较难,而在一个组织中,要客观公正、无私无畏地对他人进行中肯的批评更难。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需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着手,着力克服三种不良现象,真正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与效果。
在思想认识上,要克服三种不良的心理倾向。从党的组织生活实践经验来看,许多同志在面对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倾向,即畏惧心理、懈怠心理和从众心理。畏惧心理是指因害怕打击报复、秋后算账等而不敢对他人、特别是不敢对上级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懈怠心理是指因忙于事务而以消极应付心理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既不审慎、客观地指出他人的不足、缺点错误,又不严肃地反省自己的问题,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从众心理是指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随大流,顺从别人的看法、见解,批评他人与自我批评了无新意、无的放矢。只有克服这些不良心理,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行为实践上,要消除“六多六少”的现象。由于对批评与自我批评根本作用的认识不够,党内极少数同志在坚持和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时,往往存在着诸多不必要的顾虑,导致在组织生活中存在着“六多六少”现象:自我批评多、批评他人少,领导批评多、群众批评少,浅层批评多、深入批评少,枝节问题批评多、原则问题批评少,背后批评多、当面批评少,正面肯定多、负面挑刺少。“六多六少”现象的存在,极易导致批评与自我批评不痛不痒,流于形式,难以触及问题与根源,更难于找到有效的改进对策,违背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初衷,严重削弱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效果,必须下决心和予以消除。
在制度机制上,要防止批评与自我批评“一阵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近一年来,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日渐浓厚,产生了积极影响,党风、政风显著好转,这集中体现在“三公经费”开支明显减少和有效遏制了某些党员干部“四风”不良习气等方面。但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锤炼广大党员的党性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有力武器,绝不能“一阵风”,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标准,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我们党特别是党的组织、纪检部门,要进一步在制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在创新工作机制和加强党员的教育引导形式上做文章,以确保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效。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 执笔:王向清、赵猛、谢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