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止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公民的有效参与既是中国社会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扩大人民民主,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前提。而网络问政的兴起,让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更加便捷多样,而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业始终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焕发出促进政府制度创新的正能量。可见,进一步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拓宽民众参与渠道,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网络问政、微博问政”就是非常好的参与形式,他发源于公民个体的参与热情,同时扩宽了参与的渠道。
转变传统固有思维,推进公共政策科学化。政策的制定推行如果离开了民众的监督就成了“无源之水”是缺乏活力和可操作性的。但是政府应转变传统的“被动监督”的角色,主动公开信息决策,方便群众监督。“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信息公开从理念转化为现实,让“三公经费”公开成为常态。
完善听证制度,进一步推进公共政策科学化。完善的听证制度能够为公众参与决策过程提供途径。在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深入调研的同时,通过专设邮箱、专区,组织网民座谈会、广泛发动媒体参与等形式,采取开放式办法、广纳群言、广积民智、反复论证,让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相信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必将在民众的广泛参与下越走越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