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力:钢铁汉子的梦想

刘自力:钢铁汉子的梦想

“对我来说,状元、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高炉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我能够看出个八九不离十。”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钢炼铁厂炉前总技师刘自力

“长期以来,你扎根于基层、奉献在炉台,研制的无烟无尘环保型树脂炮泥,填补了国内空白;制定的高炉铁口全风堵口方案,杜绝了铁口堵不上而造成的拉风现象;实施的‘高炉干拌料泥套制作方法’和‘特大型高炉炮泥’相继在全厂推广应用,为武钢大型高炉利用系数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武钢工会给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自力的颁奖词。

29年来,刘自力从一名普通炉前工,成长为炼铁炉前高级技师,高炉炉前操作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他参与的炼铁科技攻关多次获奖,被工友们自豪地称为“金牌蓝领”。

铮铮铁汉敢拼搏

透风口,是高炉抢修中最辛苦的作业之一,既讲究力量和技巧的结合,又需承受“高风温、高风速、高分贝”的三重考验,令人闻“风”色变。20多年来,无论是作为高炉的炉前工,还是作为武钢炼铁厂的总技师,每当高炉开炉需透风口,刘自力总是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经他透通的风口,不计其数。

2007年底,五高炉大修开炉,作为该炉技师的刘自力带领5名炉前工透风口。此时,风口平台的热浪已高达70℃,站立片刻便汗流浃背;从风管小盖发出的噪音远超100分贝,令人头皮发麻。只见刘自力手持钢钎顶在了最前面,额头的汗珠不停地滚落,很快裹在脸庞的毛巾浸透了,又迅速被吹出的热浪烤干……整整一晚上,他透通了9个风口,创下了同时间内武钢透风口数量之最。

风口的及时透开,为炉内炉前操作同步奠定了基础。此次开炉,五高炉创造了3天达产的“武钢速度”,创下了国内外大型高炉开炉达产的世界纪录。

更换风口二套是高炉检修的一项“绝活”,也是检验炉前技师水平的“试金石”。换二套时间越长,高炉受到产量损失越大。

第一次,他更换二套超时,他把自己关在休息室,苦思冥想。后来,刘自力处处多留心,查资料、跑现场、拜高师,终于练就一身硬功夫。

2008年夏,他组织炉前工为七高炉更换风口二套,从工具准备到卸风口风管,再到烧氧熔损、清渣卸装,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地将二套更换完毕,为高炉快速恢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12年3月,刘自力和他的团队在七号高炉中修期间,为保证工期,他不顾腰病复发,主动揽下冷却壁拆除这块“硬骨头”,带领七高炉职工仅用3天时间就拆除了原来须8天才能完成的32块冷却壁,创造了业内拆除冷却壁的最快纪录,为七高炉提前开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一高炉、四高炉炉况恢复期间,刘自力近一个月没有休息一天,日夜奋战在高炉上,累了就到高温休息室眯一会儿,保证有事及时赶到现场,就连因病住院期间,他还牵挂着厂里的工作,时不时地从医院溜回高炉作指导,为高炉炉况恢复作出了积极努力。

“干工作就要有股拼劲。”刘自力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而且干的比说的更精彩。

钢铁汉子刘自力(图) http://www.workercn.cn2014-01-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有文化的炉前工

在许多老师傅眼里,刘自力“很灵光”,因为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而且一学准会。

正是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实态度,使他在20多年的炉前实践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

2007年7月,五高炉大修停炉后,刘自力作为武钢炼铁炉前工代表赴卢森堡,参与进口设备谈判。

面对外国冶炼专家,他对五高炉炉前设备的选型和布局提出了多项合理建议。当外国专家听说他只是个炉前工人时,不禁竖起大拇指说:“武钢的炼铁工人了不起!”

其实,刘自力能有这样的成绩,还要感谢他的岳父。他的岳父也曾经是名炉前工,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干起活来总是力不从心。刘自力与爱人结婚时,岳父对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炉前工!

这句话一直鞭策着刘自力。

不断地学习让刘自力迅速成长,使他成为武钢透风口最强、换二套最快的炉前工。

由于技术过硬,他先后3次夺得武钢技术状元、武汉市技术能手称号,还被公司聘为炼铁高级炉前技师,成为武钢屈指可数的高级高炉炉前技师之一。

作为一名炉前高级技师,刘自力不是简单地管理炉前工作,还主动参与到高炉的技术创新中。由他主要参与的五高炉“降低焦比”、“提高喷煤”、“提高利用系数”等7个攻关项目均获武钢科技攻关一等奖,为提高炼铁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自力说:“对我来说,状元、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高炉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我能够看出个八九不离十。”

刘自力通过技师协会、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还将自己的技术诀窍广为传授,成为各高炉的讲师。他来往于各车间,紧扣生产实际,自编讲义,传授技艺,让更多炉前工人成为炉前的行家里手。

天天都是新起点

“安全天天是起点,敬业天天做新人。”刘自力常说:“用力只能把事情做完,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多年前投产的五高炉是武钢首座3200m3现代化大型高炉。在参与该炉的兴建后,刘自力留在了五高炉,迅速消化吸收炉前新技术,并暗下决心要将它打造成一座“精品炉”。他天天在五高炉“蹲点”攻关,火红的铁水沟旁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他实行量化管理,严格控制铁口深度,配置最优炮泥强度,做炉前各项工作的“把关人”。在刘自力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五高炉超期服役,一代炉龄达16年,实现单位炉容产铁1万吨,创造了国内“高炉长寿技术”新纪录。五高炉大修开炉后的月平均利用系数创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炉”。

刘自力虽不主抓安全,却用心确保安全。一次,一高炉西铁场正在钻铁口,20分钟后,铁水仍未流出。正在指挥的刘自力,发现距铁口不到10米处聚集着不少检修职工,凭借对安全的敏感性和多年的工作经验,他立刻组织人群紧急疏散。有人待在原地不以为意,刘自力不由分说,硬是将这名职工用力拽离了危险区域。就在刘自力将他拽离的一瞬间,铁水喷射而出10余米,一场事故得以避免。

因为时时用新人的心态工作,刘自力现场处置问题的能力名声远扬。有一年,国内某大型钢企遇到炉前难题,久攻不克,慕名请他去指导。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一举攻克难题。

2012年,刘自力参与武钢防城港项目高炉炉前的有关设计工作,以独到的见解使新高炉炉前设计更趋合理。

之后,他参与铁厂炉前工种作业指导书的编写修订工作,使炉前操作标准化又向前迈了一步。与设备部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提高五高炉转炮速提攻关,完善了泥炮操作制度,使转炮速度缩短到10秒以内,基本上杜绝了烧损炮头事故,一年降低炮头消耗近100万元。

采访手记

办法多、师傅多、伙伴多,是遇到困难不“闪”的刘自力的法宝。

只要坚持,就会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刘自力对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有段时间武钢五高炉铁口经常冒泥,损失铁量不说,换一个炮盖就是100多元,而且人也累得撑不住,人身、设备安全也没保证。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刘自力反复琢磨,发现炮盖材质、设计都有缺陷。赶紧画出改进设计图,把炉前炮盖改成球形外包炮盖,并将材质由铸钢改成铸铁。投入使用后,堵口成功率达到99.9%,炮盖使用量由每年的5000个下降到300个。就是这个小创新,为铁厂节约了一大笔备件费用。他说,“遇到困难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坚持想办法,就有办法去战胜困难。”

刘自力说,“我们当工人的,就是凭技术。有了过硬的技术,就会有创新的本钱。我刘自力在铁厂,只要有‘绝活’的人,我就拜他为师。不懂的,不会的,我就问,我就学,把别人的本事变成自己的本领。学艺不怕师傅多。我吸收每个人的技能精华,通过琢磨实践,变成自己的东西。”

“就怕你不学,想学师傅多。”刘自力说,“不怕大家笑话,我在鞍钢、在宝钢求教,就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同苏州的几个耐材老板探讨过高炉炮泥的适应性,还把人家的泥巴带回来。为什么,很简单,就是要长本事。”

本文关键词: 自力 刘自力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