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业礼:引领党风政风的新的尺度 (2)

孙业礼:引领党风政风的新的尺度 (2)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摘要:习近平同志引用这一定律就是要说明:没有规矩不行,有了规矩还要严格执行。就像他说的:党的规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定力”成为党的文献的标志性语言,成为领导干部加强修养的新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

“定力”这个词,相比“担当”而言,在以前党的文献中出现得更少,几乎没有领导人使用过。“定力”本来是佛教用语,佛教讲戒、定、慧。定力,是讲修养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就是要做到坐怀不乱,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习近平同志把这个词拿过来加以改造,赋予它特别的含义。现在这个词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一种意志、品质、境界的象征。在讲党建,讲内政、外交等等方面,习近平同志都使用过这个概念。

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定力,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个叫做政治定力,一个叫做战略定力。

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政治定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在谈到怎样检验一个人理想信念是不是坚定时说: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怎样才能有政治定力呢?关键是要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有些人,甚至一些干部,缺乏自信,老觉得我们的理论不行,道路不行,制度不行,不如外国。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哪种社会制度没有缺陷呢?资本主义的缺陷更大。经过这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变化已经很大。哪种制度能让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么快发展起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我们再坚持这样走30多年,那就不得了。就像习近平同志说的,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政治定力,折腾,变了,搞乱了,那就太可惜了。我们这一代人真可能成为民族的罪人。增强政治定力,关键就是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惟一正确的道路。

战略定力,说的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一种工作、思维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稳重,大气,有长远战略眼光,沉得住气,不为历史的表现和一时的得失所迷惑和困扰。

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使用战略定力这个词,是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说: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这也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历史铁律,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归根到底是大国力量对比,最终靠的还是实力。我们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综合国力。

这里的涵义很清楚:战略定力,就是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稳得住。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为一时的利益,一时的情绪,或者一时的注意力改变初衷,改变目标和方向。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也就是实现中国梦。

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挑衅,不会那么顺利,人家不会让你顺利崛起,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挠。这就特别需要有定力,既要坚决斗争,又不能让挑衅事件失控,影响我们的发展大局。

习近平同志讲定力,也把它看作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对干部工作方式和能力的要求,就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朝令夕改。他多次说: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出现后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方法上,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换那个口号,这不行。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稳当。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战略定力,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大局观念,练就长远眼光,正确把握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规矩”成为党的文献的标志性语言,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新规范,体现了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反思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规矩”,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讲话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说明他非常重视抓规矩和树立规矩意识的问题。“规矩”这个词,不生僻,很常用。一个普通词汇,代表一种普遍的要求,把它拎出来,赋予它新的内涵,可能比用一些新的词汇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几天后就在《人民日报》发表《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一文,提出了规矩的问题。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强调党章这个总规矩的同时,他开始考虑定立新的规矩。他说: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紧一点自然就不舒服了,舒适度就有问题了。就是要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也是新形象新气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上任以来,树立新形象,开创新气象,就是从立规矩、抓规矩开始的。后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有“规矩意识”、“按规矩办事”,领导干部要懂规矩、守规矩。

其实,这些年我们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但在党风党纪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讲“认真”不够。就是不守规矩,没有规矩意识。在强调规矩意识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引用了一个重要概念:“破窗效应”。他说: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

“破窗效应”,是一个犯罪心理学的定律。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类似的情况很多。研究者也做过很多实验,屡试不爽。

习近平同志引用这一定律就是要说明:没有规矩不行,有了规矩还要严格执行。就像他说的:党的规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谓规矩,就是一种约束,是道德、纪律、法律约束的概括。道德,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石,纪律、法律则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党员领导干部到整个社会,我们都需要增强规矩意识。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在现在复杂条件下保持战斗力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上好的一课。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编审)(责任编辑:杨松青)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