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敢于说“不”

领导干部要敢于说“不”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能容忍“犯上”,君臣合璧,相得益彰,才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当前,在我们部分领导干部中奉行“多栽花少挑刺”、“只报喜不报忧”、“你好我好大家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不良风气,工作中不愿说“不”,不敢说“不”,害怕听“不”,甚至谈“不”色变,导致在工作中脱离实际、得过且过、求稳怕乱,形式主义、好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上强调,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就要求每位领导干部既要有魏征的勇气,面对“四风”等恶俗敢于揭短亮丑,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要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胸襟,对反映的意见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党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要敢于说“不”。“不行”是对事物、观点、决策、做法和结果等情况的否定,通常人们并不轻易使用。说“不”,就是不要人云亦云,随大流,就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意见,敢于犯上、纠上,当好诤臣。因此,敢于说“不”,就必须练好“气功”。一是秉正气。正气,是导向,是形象,是力量,它源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说“不”的先决条件。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样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站稳政治立场,从而对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想行为善于识别、敢于斗争。二是养底气。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别人说“不”,首先得看自己行得是不是“正”,锤炼得够不够“硬”。《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博学之,方可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领导干部只有多学习,多思考,多调研,多接地气,多察实情,才能提出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意见建议,才能说得起“不”。只有深知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抗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才敢说“不”。只有具有较高的依法办事、科学办事的能力和本领,才能说出合法又合乎实际的“硬话”。三是鼓勇气。说“不”有可能得罪人,甚至失去一些个人利益,需要勇毅。这种勇毅来自于一个共产党员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对国家的忠贞之情,对人民的赤诚之爱,更来自于“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公仆精神,领导干部只要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惑,心胸就大,格局就宽,眼光就远,就能发现问题,才敢于说“不”。

要善于说“不”。说“不”的艺术很重要,不是简单的对抗。说得好就会产生闻过则喜的效果,否则难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一要理直气壮地说。说“不”,是实事求是的体现。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理直气壮地说“不”。发展机遇来临,却闭目塞听、抱残守缺;肩挑改革重任,却热衷空谈、不干实事;慵懒腐败之徒,却提拔重用、“带病”上岗,等等。对这些现象说“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品质和应尽的责任。二要巧妙智慧的说。棘手问题面前,说“不”绝不是生硬摆手、无情拒绝,而是建立在科学判断、深思熟虑基础上的理性表达。问题再棘手,只要讲求方式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施大义、陈利害,相信大多数都会理解的。这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智慧。三要身体力行的说。面对“四风”问题,说“不”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不是语言,而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各级领导干部是事业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工作中,对下级和群众需要多鼓励、多支持,理应多说“可行”、“支持”。但是,在原则立场问题上,在面对错误行为上,该说“不”的就要果断地说“不”。古人说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只有给不该行的亮“红灯”,才能保证该行的有“绿灯”。一方面,对上级不合理的要求,要敢于说“不”。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盲从。特别是对上级不正确的决策,要敢于“犯上”,敢于对“上”说不,不要凡事唯唯诺诺。当然,这种说“不”,不是钻牛角与组织唱反调,不是标新立异找茬子,而是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对自身的错误,领导干部更要敢于说“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自己的错误,通过“照镜子”早发现,要勇于承认、及时纠正,不要文过饰非、敷衍塞责。

要乐于听“不”。领导干部敢于说“不”,就意味着有人乐于听“不”、勇于改“不”,否则,再合理的“不”也会成为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给领导干部讲了“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故事,以此告诫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开门纳谏,为“谏官”大开绿灯,提供良好的说“不”环境。也就是说,君明臣直,只有上面听得进“不”,下面才会敢说“不”。否则,因言获罪,谁还敢说?听取和接受不同意见是找准并解决“四风”问题的基础,领导干部乐于听“不”,取决于以下几点。首先要有胸襟。古人云:“多闻己过,广达民情”,一个人的智慧再高,也不可能做出万全之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是人才,但不是全才,在考虑问题或制定策略时,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证明,最科学正确的决策往往是不同意见交锋的结果。领导干部必须虚怀若谷、不讳忌医,对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不记恨,不报复,大家才能畅所欲言,无所不谈。反之,势必造成言路闭塞,最后使自己沦落为皮诺曹的鼻子、皇帝的新装,贻笑大方,贻害无穷。其次要开门纳谏。毛泽东曾经说过“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不让人讲话,天迟早会塌下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开门纳谏,从善如流的重要性。敞开大门,广开言路,自觉接受监督,勇于面对存在问题,是积极营造说“不”的环境和氛围的保障;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推进调研工作常态化,畅通干部与群众沟通渠道,是让人说“不”的长效机制。第三要善于改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领导干部不仅要乐于听“不”,而且要勇于改“不”,这样对说“不”的人才有意义。过去,在一些单位,干部群众对“征求意见”这个环节反应比较冷淡,原因就在于所提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回应。群众路线教育要求我们对不同意见要做好及时反馈和后续沟通工作。对于好建议要立说立行;对不合适的难以采纳的建议也要及时回应;对于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者系陕西省旬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