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亚“全民发红包”贵在关注民生(2)

【案例】三亚“全民发红包”贵在关注民生(2)

反方:全民派“红包”不如实打实减税

三亚以物价补贴方式消减CPI对居民的冲击,确实体现了善意初衷。但也要看到,以今日的物价水平来说,半年领到360元补贴,充其量只是“毛毛雨”,即使是对生活困难者它能派多少用场都存疑。当然,若要提高补贴额度,政府恐怕又力不从心。基于此,与其全民均派,不如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亚向居民发放物价补贴,是以物价高为由头。三亚物价为什么会高?有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当地在旅游业中名目繁多的税费的助推。

有资料显示,三亚市旅游业税费收入占到该市地方税总收入的70%左右。这不仅会对本地居民产生压力,对提高三亚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也起到反向作用。就此而言,如果当地能把相关税费降下来,旅游消费价格的下降,也会推动整个三亚物价水平降低,减轻居民生活成本压力。

向全民派发“红包”的做法,的确容易刷“好评”。但站在非民粹视角上,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比起一刀切式发“红包”,更重要的是培育市场活力,让民众能稳定增收。要知道,眼下很多地方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困难,三亚是旅游城市,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瓶颈,这成为当地居民就业、增收的掣肘。三亚如果能一马当先,大规模推进减税,那它释放的利好是长远的,其正的外部性也会比派红包更强。

退一步讲,全民发“红包”,还不如把资源用在提升保障层次上,针对性也更强。虽说保障与特定补助并不冲突,可在保障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侧重于夯实基础,也更能体现施政理性。

政府发红包与社保并行不悖

三亚市已经不是第一次为居民发红包了,国内也不止三亚一个城市做过类似的举动,但事实证明,政府每次给居民发红包,都会有批评政府懒政的声音,原因就在于每人360元的物价补贴,对富人和穷人的意义显然是不同的,而社会保障的关键在于保底,并非“撒胡椒面”式的一概而论,这种补贴更应该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就之前的实践案例来看,深圳市政府向居民发红包就是这样做的。

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因为政府发红包,实质上是社会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仅在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条件,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问题是,政府这种“撒胡椒面”式的发红包真的就跟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冲突吗?

事实上,但凡政府给居民发红包,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政府财政收入盈余的前提下,本着刺激消费、抵消物价上涨给居民带来影响的出发点而进行的,其仅仅是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的一个额外补贴,较之于基本的社保制度来讲,乃是锦上添花之举,而不是一种对立,并不是说政府给居民发红包就不去关注其他民生问题的解决了。这边厢,政府直接给居民发放福利,那边厢,又不遗余力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谁能说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呢?

就拿实际案例来看,不仅是国内的杭州、东莞、深圳、武汉等城市给居民发过红包,香港、澳门等地区,甚或新加坡等国家,都有过类似的实践,其大都是建立在财政盈余的基础上进行的,凭此又怎能得出人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结论?而具体到三亚市政府的做法,性质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据有关资料显示,三亚市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67.5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资金为54亿元,占到了收入的80%,这又怎能批评当地政府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少了呢?

我们时常会提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里的全民不应有贫富之分,政府给居民发放红包就应当是这一目标最为直接的体现,而所谓让利于民,本质上无非就是让利益分配的天平向民众倾斜,在这个层面上讲,批评政府懒政实在是有失偏颇。

总之,政府给居民派发红包跟社保本质上是两码事儿,切不可用社会的评价体系去审视政府给居民派发红包的行为,因为二者的关系更应当体现为一种补充,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是并行不悖的。不可否认的是,能够出现批评政府懒政的声音,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公权力监督意识的加强,但前提是需要认清楚政府行为所体现的内在逻辑关系,倘若不加区分,乱批一通,也势必会让政府行为在舆论的压力下,对一些改善民生的行为束手束脚,最终也不利于践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