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陕西: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巨大作用显而易见。现在的关键,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使之大众化,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进入人民大众的心灵,让其“活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最为重要的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

创造性转化,就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人们生活在文化氛围之中、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文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依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的。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就有什么样的道德环境,就培育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如果拜金主义盛行、利己主义肆虐、物质主义张扬,必然是文化的荒原、心灵的沙漠。塑造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是中国从古以来的一个传统。现在,我们在讨论家风,家风是什么?家风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国历代之所以重视家风,就因为家风是道德的孵化器,每一个人在家风中扣上道德的第一个“扣子”。我们要用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家风、社风、行风、校风、村风等等。有了浓厚氛围,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同时,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日常规范。在传统社会中,道德建设靠自觉,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道德建设既要靠自觉又要靠制度。要一手抓文化氛围、一手抓制度规范,一手抓软约束、一手抓硬约束,“德刑相辅”、“儒法并重”。

创新性发展,就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价值。文化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没有创新文化就要枯萎。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质,是不断汇聚时代精神,不断反映时代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是超时代的,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释,每一个时代都会打下这一时代的烙印。儒家学说2000多年一脉相承,但孔子学说与汉代正统儒家学说不完全一样,与魏晋唐时儒释道合一的学说不完全一样,与宋明时期的理学也不完全一样。还比如,我们今天讲的仁爱,与过去讲的仁爱不完全一样;我们今天讲的民本思想,与过去讲的民本思想不完全一样;我们今天讲的忠孝思想,与过去讲的忠孝思想不完全一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时代感,才能缩小同人民大众的距离感;只有有了时代化,才能实现大众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不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脱离群众、脱离社会,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堂上、书本里、学斋中解放出来,使其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一句话,就是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中间“活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总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目的是让群众“用起来”。群众都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都喜爱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就真正“活起来”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