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与道德诚信建设 (2)

社会信任与道德诚信建设 (2)

公平正义与社会信任

不言而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转型速度明显加快。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迅猛的财富增长对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权力运行体制、分配体制造成了严重挤压,以权力和金钱为主导的社会潜规则正在颠覆我们一直倡导的核心价值,破坏了社会信任环境,侵害个人道德诚信,结果是诱发社会矛盾,社会乱象凸显。因此,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才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目的就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社会信任,通过制度环境强化个体的道德诚信,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价值和制度保证。这就是说,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新发展阶段、新历史时期、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信任体系和实现道德诚信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环节。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

从社会哲学的高度来看,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话语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词,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标杆和尺度。如何构建一个在道德上、政治上值得追求的社会,同时又在实践上可行的公平正义原则,并通过公平正义来规范社会结构,培育社会信任体系,强化人的道德诚信,是几千年来文明社会政治哲学讨论的主要议题。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在《公正论》中说:“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认为公正的本质内涵是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没有最基本的社会公平正义,就不会实现社会的普遍公正原则。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转型期,中央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相联系,既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史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这不但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基本方向,也为我们从社会主义价值高度和制度环境建设的角度构建社会信任体系及个体道德诚信形成提供了基本途径。

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充分理解中央提出社会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关键,也是我们从制度层面推进社会信任体系建设并进而形成道德诚信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改革逐步深入,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突出,成为深化改革和构建社会信任体系的障碍,这也是道德诚信滑坡的基本原因。因此,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好的制度或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是建立社会信任体系和养育道德诚信的基础。用好的制度鼓舞人、激励人,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基本方法。由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信任和“诚信流失”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发生的许多社会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大都关涉社会信任和道德诚信问题,如:贫富差距、司法不公、权力腐败与滥用、经济欺诈、各种造假、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冷漠、见死不救等等,都说明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诚信预期”和“交往互信”等“社会品格”正在不断下降,社会普遍的“精神贫困”与“情感麻木”正在侵蚀社会诚信的基础。诚信、合作、公正等“社会资本”似乎正在变成我们这个社会的稀缺资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确实非常复杂,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缺失所造成的。因此,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通过打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构建社会信任体系,强化道德诚信的制度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秩序和安全的根本保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