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
亚信峰会历经二十多年逐步落实、扩大、成熟,贯穿其中的就是亚洲人民对新安全观的吁求,反映出亚洲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自我思考。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是生活在这片区域成员的共识。在这一地区活跃的每一个主体,当然应该树立并践行新的安全观。谁在这里逆流而动、背道而驰,妄图动摇亚洲和平发展的根基,阻碍地区发展大势,必然无法立足、失道寡助。
5月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正式举行,来自4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及代表汇聚黄浦江畔,共谋亚洲安全和发展大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将同各方一道,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21世纪被世界公认为“亚洲世纪”。近年来,亚洲各个经济体力量不断增强,话语权逐步提升,整体上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改写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与此同时,亚洲还很不太平,充满棘手的问题和挑战。各国利益博弈交融,不同价值观交流碰撞,一些安全威胁和冲突动荡有所抬头,再加上历史恩怨和现实纷争,热点问题层出,地区安全合作的“短板”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亚洲各国要谋求长治久安之道,共享繁荣发展之利,唯一的正途就是“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这次峰会规模之大,恰恰反映了亚洲国家对自身安全和地区安全的关切与共识;国际舆论关注度之高,也充分体现出世界对亚洲未来安全走势的关心。
在亚洲安全领域事务中,中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维护亚洲安全,树立新的安全观,我们不仅积极倡导,也在坚定实践。在文化上,中国人始终是“和”的信徒,“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不论是“止戈为武”的造字释字思维,讲求“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是推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国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和平观念和思想说话处事。漫长的和平文化熏陶,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让中国人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更从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在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的今天,我们只会以和平、可亲、文明的面貌跟亚洲邻居相处,与世界各国做朋友,决不会将自己曾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
历史是一面生动的镜子,给我们很多启示。近代以来,众多亚洲国家深陷列强铁蹄之下,被弱肉强食、被殖民瓜分、被侵略奴役,分裂动荡、生灵涂炭。冷战时期,两大集团展开军备竞赛,亚洲地区身处两方较量的前沿敏感地带,国家间猜忌增多、信任走低。冷战结束之后,亚洲国家的精力纷纷转向经济建设和国家富强,但旧的安全观仍有很大市场,为一己之私而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事并不鲜见。亚信峰会之所以能从1992年的一个倡议,历经二十多年一路逐步落实、扩大、成熟,贯穿其中的就是亚洲人民对旧安全观的修正和对新安全观的吁求,反映出亚洲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自我思考。尤其是突出强调“相互协作与信任”,对地区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干扰亚洲安全的因素不少,践行新的安全观面临不小挑战。尤其是美国近年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大搞地区再平衡,动辄搬出“价值观”大旗,拉帮结派、搬弄是非,搅得地区不得安宁。他们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满亚洲搅和捣乱、拉偏架,不惜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甚至不惜上演猫鼠同欢的戏码。身体进入21世纪,但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时期,迷信零和博弈,这种导向的安全观,显然对地区安全并不是福音,也不符合亚洲国家的整体利益,相反只会动摇亚洲和平发展的根基,阻碍地区繁荣发展大势。亚洲是一个大家园,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早已成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是生活在这片区域成员的共识。在这一地区活跃的每一个主体,都应该树立并践行新的安全观,谁在这里逆流而动、背道而驰,必然无法立足、失道寡助。
新的亚洲安全观,是亚洲国家拥有最大公约数的安全观。它至简至明,不虚幻也不复杂。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比如“你好我好大家好”,等等,有着清晰的是非标准,什么是好的善的,什么是坏的恶的,人们一看就知、一辨就明。这种“基础价值观”,才是亚洲人民需要的,才能真正确保自身和地区长治久安。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亚洲人民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办好自己的事,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只有坚守新的安全观,通过真诚对话、信任与协作,才能共建共享一个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
近代以来,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都有和平、稳定、繁荣的梦想,并一直坚持不懈为之努力。面向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为各自的梦想打拼,继续为共同的亚洲梦奋斗。建造一个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安全大厦,为亚洲梦想保驾护航,让亚洲人民在安宁祥和的土地上幸福生活,我们不能有丝毫迟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