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化记忆如何更清晰?
据了解,今年端午节前夕,从5月19日至22日4天内,360万个粽子在天猫网站被30万消费者抢购一空。京东、苏宁易购等各大电商也都相继打着“端午节”旗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
伴随着人们度过民俗节日的形式日趋丰富多样,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多地被赋予“消费”属性。各种打着“传统节日特色”的食品、工具、服装出现在线上线下商店,供消费者选购,传统节日的商业味愈加浓厚。
“现在的节日气氛相当一部分是由商家烘托出来的,商家会利用人们对传统眷恋的心理进入市场,并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为噱头进行促销,这种事情其实无可厚非。过去的传统节日可能只有单纯的文化活动,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所有的文化活动,包括民俗活动,都不可能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了,它本身肯定会含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万建中表示,商家利用传统节日赚钱,其实也是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文化消费。
那么,如何让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在消费环境里“活”起来继而“火”起来?魏鹏举表示,首先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文化生态,所谓文化生态是几千年来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家族观念、宗族祭祀、邻里传统。其次,要促进文化消费。“传统文化能‘活’起来的重要动力就是文化消费。这些年传统节日人气之所以越来越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产业带来的消费推动。”魏鹏举说。
在魏鹏举看来,传统文化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是嵌在衣食住行中的。要为传统文化打上现代烙印,就要将传统文化深植到生活中。“如果我们在饮食或娱乐的过程中,能意识到传统生活方式的意义,那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复活,也只有在这种具体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传承。”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指出,古人过节的种种形式和仪式,在当时都有其现实意义。现代人应该创造、建构出符合现代生活状态和节奏的节日形式、仪式。(本报通讯员 张 典 本报记者 陈 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