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与党的群众路线 (2)

红军长征与党的群众路线 (2)

经验总结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长征时期,党领导红军在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历史经验。一是建立健全群众工作领导组织,保证群众工作具体落实。为了加强群众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长征中,各部队都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了群众工作的领导组织。中央红军从各军团到连队都设立了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部门。二是创新形式,面向群众开展宣传。长征时期,党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多种宣传形式和方法。这一时期,党和红军主要以宣传标语、口号、指示、训令、通令、布告、歌曲、戏剧表演、群众大会等方式开展群众宣传工作,对加强党群联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继续开展土地革命,解放群众。长征期间,党领导红军在经过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革命,把土地革命和群众工作相结合,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解放贫苦群众,维护群众利益。1935年4月底,红九军团进占宣威。入城后,“首先打开敌人的监牢,释放了政治犯和无辜百姓,处决了一些酷吏,又没收了由官僚资本经营的‘宣合公司’等库存的火腿以及几家土豪劣绅的3000多担谷和许多财物,大部分分给了贫苦群众”。“在红军的影响下,甚至出现红军尚未到,名声早就到的现象,常有被压迫的农民派代表要求红军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四是重视民族工作,团结各族群众。党中央制定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以尊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建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为主要奋斗目标的民族政策。

这一时期,也留下了一些背离群众路线的沉痛历史教训。一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将红军的三大任务改变为单纯的打仗,取消了党的群众工作,致使中央红军遭受重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二是陕北肃反运动,使许多无辜领导干部、青年知识分子遭到逮捕杀害,破坏了党内团结,损害了党和军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长征时期,我党认真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之时,战无不胜,军民团结,成功实现战略转移;背离群众路线之时,战事失败,民心涣散,革命有濒临绝境的危险。

价值追寻 群众路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法宝

对理论发展的意义。一是提高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水平。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武装自己的思想武器。在其所到之处,非常重视与当地群众的密切联系,根据每个地区特点制定具体的政策、法令、纪律,要求党和红军上下身体力行、模范地执行。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群众工作经验、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现形式和内容,从思想层面提升了党对群众观的认识水平。二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长征时期,党就很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党制定的民族政策就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三是奠定了党在今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坚持群众路线的理论自觉。

对中国革命的意义。长征时期的群众路线,打击了敌人,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革命基础;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长征战略转移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取得民族团结工作的进步,不仅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还为今后制定和建立正确的民族统战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经验。

对时代进步的意义。一是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长征中,党领导红军宣传、组织和发动少数民族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推翻地主反动派的剥削统治,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用制度、政权的形式确保革命的成果归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所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增强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意识。二是彰显了人民主体的价值观念。长征胜利,离不开党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认识,也离不开党发挥和实现人民群众主体的价值作用。为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党制定了尊重各族群众的民族政策,带领各族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给人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利益。长征时期,我们党坚持贯彻群众路线,赢得民心,实现了战略转移。同样,在随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也正是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和光辉成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