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看,国家整体文化实力是一种基于核心价值观念并通过文化创造、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服务而实现的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体系。要构建这样一个复合型的动态系统,必须形成强大的共同价值观、澎湃的文化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辐射力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国家对整个文化体系的战略设计、总体动员和管理能力。
环顾全球、反观自身,增强我国整体文化实力还有一系列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以国产电视动画片为例,已由1990年的4000多分钟猛增至2012年的22.29万分钟,然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却寥寥无几。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断言:“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但遗憾的是,中华文明的丰厚遗产还远未转化成当代的文化精品。一组数据很能说明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国缺少以10种以上语言在全球发行1亿册以上的单部文学作品;缺少在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电影和动画;缺少连续演出超过10年的优秀演出剧目;缺少在全球具有偶像意义的音乐、电影和演艺明星。全球具有标志性的20多个文化奖项和文化评选,如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我国所占的比重很少,与世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以为,这正是夯实我国文化整体实力的战略重点。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创新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文化创新力是全球公认的文化硬通货,具有全球权威的影视、音乐、新闻、游戏、视觉艺术、工业、时尚、建筑设计等奖项,都以创新和创意作为首要标准。而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必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基础设施和充足投入的交汇融通中才能形成,必须有工商、科技、金融、教育、贸易等领域的制度协同创新和要素优化组合。因此,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我国必须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机制的创新为突破口,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潮流,结合各地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政策、路径和方法,进一步释放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红利”。如此,中国迈向文化强国就会大有希望。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