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在窝棚里煮饭,遇到下雨就恼火了,现在我的难题终于解决了。”昨日,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的独居老人王忠俞告诉记者,村上了解到她的困难后,帮她新修了一间厨房。
在群众路线活动中,通济镇通过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扣重点项目发展产业等举措,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和谐、清廉“五型通济”。
连接“致富路” 发展有机遇
王忠俞今年67岁,一人独居,加上身体行动不便,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比较困难。因为家中没有厨房,她只能在由简易油布搭建的临时窝棚内烧火做饭。村支两委在了解到她的困难后,决定帮助王忠俞新建一间厨房。村上积极帮扶困难群众王忠俞的事,让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而今年村上筹划的一件大事更让村民感到激动和喜悦。
姚家村临近白鹿镇,村口有湔江路,村后有万白公路,地理位置优越,风光秀丽,姚家村旅游开发的潜力很大。但由于村道没有连接这两条过境的旅游通道,姚家村无法享受到“致富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今年年初,在彭州市和通济镇的支持下,连接万白公路和湔江路的过境道路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听到这个好消息,村民都非常高兴,纷纷表示将为道路建设出一分力。
据了解,为切实帮扶困难群体,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济镇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走基层、送服务”活动,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通济大舞台”紧密结合。同时,镇党委还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成立了6个工作小组,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公益环保宣传、义务劳动、信息咨询、矛盾调解等活动,深入群众、听民意解民忧。
一本“随身记” 边走访边记
通济镇每个镇村干部的衣兜中,都有一个红色封皮的笔记本,这是干部方便联系群众的“随身记”。
翻开“随身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通济镇“2511”工作法,即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镇、村两级要有专人包案,至少实地进行5次走访调查,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村上要开一次专题议事会讨论解决,超出镇、村两级管辖权限的要及时向市级主管部门反映。在工作法后面,则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干部的走访调查记录。
“镇村干部人手一册,这样就可以做到群众工作科学分工、责任落实到人。”通济镇党委书记曾正泽告诉记者,为建设“五型通济”,通济镇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西林凤腾通用航空CBD、玉河仙源天府原乡等10个项目早日落地开建。
同时,重点发挥湔江大道、小夫路的交通优势,做好沿线各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在产业布局规划中,改变传统种植业,连片规划雷竹种植基地、樱花种植基地等;围绕新农村聚居点做好沿线景观打造,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业进行提档升级,以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