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四方面突出问题,加强直播打赏营利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直播生态。
网络时代,打赏很常见。读小说、看直播、点外卖,都能通过打赏额外付费,表达赞许、感谢。作为数字经济时代衍生的一种互动商业模式,直播打赏的初衷是搭建内容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正向反馈渠道,这对激发创作活力、拓展就业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近年来,各类突破道德与法律边界的打赏乱象层出不穷,如部分主播以低俗内容博眼球,部分机构靠虚假人设圈钱,更有甚者将手伸向未成年人钱包。这不仅侵害用户合法权益,更污染网络生态,败坏直播行业的社会形象。
打赏乱象何以花样翻新、甚嚣尘上?究其根源,既有“流量为王”价值观的误导,也有网络黑色产业链的推波助澜,特别是近来持续火爆的团播把出演低俗内容当作引流打赏的“捷径”,精心设计互动节目,用软色情来最大程度刺激用户非理性消费,将直播变成引诱打赏的低俗秀场。
网络直播乱象整治从哪着手?净化生态不能仅靠监管利剑,更需要平台企业与网络主播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共治。网信部门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深挖严打一批负面典型并公开向社会曝光,持续加强对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的监督管理,切实压实直播平台、网络主播、MCN机构等主体责任,不断提升网络直播打赏问题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水平。
整治“套路打赏”,平台发挥作用很关键。对于以低俗、欺骗、诱导等方式进行的打赏活动,平台应当承担管控责任。平台当要守土有责,从前端坚决堵住各类违规引诱打赏行为的漏洞。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平台已有实际行动,如有的平台严打“情感伪装”打赏诈骗,对违规场次进行资金冻结、提现考核、延迟结算等,用户对诱导打赏的举报率明显下降,平台形象也有所改善。
作为网络信息内容创作者的“经纪人”,MCN机构规范化发展是其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互联网内容生态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整治力度的加大,内容审核的加强,一些机构的不规范运营模式将难以为继。MCN机构只有摒弃旧模式、坚持合规经营,并深耕内容价值,方能发展壮大。
主播在净化网络空间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优质的演艺直播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对网络主播来说,放弃低俗绝非断腕之痛,而是破茧重生之机。网络主播只有始终不停推进内容创新、深挖内容价值,才能用专业壁垒取代擦边噱头,以专业素养重塑职业尊严。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直播打赏不能成为乱象温床。治理直播乱象的核心,是推动网络直播行业从“流量狩猎”走向价值耕耘。只有将专项整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确保各主体守好本分,才能让直播打赏真正回归合规、自愿、理性,既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也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底,网络直播也才能释放连接千行百业的澎湃动能。
作者:沈小平 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