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一策”绣出城市治理新图景

“一街一策”绣出城市治理新图景

——北京多措并举破解停车难

据《北京青年报》10月30日报道,近年来,北京市以“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街乡镇主体作用,以“绣花功夫”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顽疾。其中,聚焦停车治理问题,各街乡镇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解法,涌现出一批典型范例。

城市停车这件“小事”,却藏着民生“大文章”。对于北京居民而言,回家找停车位绕三圈、急救车被堵在胡同口、地铁口非机动车“堆成山”,曾是日常出行的“心头堵”。如今,随着“一街一策”治理深入,北京市挖潜新建车位超2.4万个,大栅栏胡同通行效率提升30%,海淀医院周边违停率降至10%以下,这些变化不仅解决了群众“停车难”的燃眉之急,更彰显出城市治理以小见大的民生情怀。

停车治理的本质,是资源分配的精细考题,考验的是“绣花功夫”的成色。大栅栏街道20余次调研、30余场议事会、4000余户走访,用“脚步丈量需求” 的耐心,摸清了124辆居民车辆的真实诉求;海淀小南庄社区成立停车自治委员会,从“政府管”到“大家议”,让230余个车位分配更合民心。这背后折射的治理逻辑清晰可见:民生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立足区域实际,把“群众盼”与“能做到”结合,才能让治理措施落地见效。正如丰台区激活3.1万平方米桥下空间,万寿路街道联动单位开放千余个共享车位,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只要肯“挤”善“用”,城市闲置资源就能转化为民生红利。

多元协同是破解停车难题的关键钥匙,也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过去,停车治理常陷入“多头管却管不好”的困境,如今“吹哨报到”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大栅栏街道联动市规自委、西城交通支队等力量规范停车场运营;海淀医院周边构建“政府—医院—企业”三方共治,让非机动车管理从“乱”到“序”。这种“众人拾柴”的治理模式,既整合了政府、企业、居民的多方资源,又形成了“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北京市新增共享车位1.07万个,重点区域拥堵时长缩短20%,这正是多元协同释放治理效能的生动例证。

停车治理不仅是“补短板”的民生工程,更是“提品质”的城市考题。当大栅栏胡同里救护车能顺畅通行,当海淀小区居民不再为抢车位发愁,当桥下空间从“闲置死角”变成“便民停车场”,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从“重管理”到“重服务”,从“见事不见人”到“以人为本”。截至2025年9月底,北京市新建停车场194个、人防工程新增泊位4752个,这些数字不仅是停车供给能力的提升,更是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增量。

城市治理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停车小事”里。北京“一街一策”破解停车难题的实践证明,只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精细治理破解民生痛点,就能让“小事”成就民生“大事”,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这不仅是北京的治理答卷,更应为更多城市提供借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唯有以“绣花”功夫做好每件民生实事,才能绘就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作者:王小梅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