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演变的逻辑与意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演变的逻辑与意义(2)

二、关于几个问题的认识

第一,关于总体布局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个概念有其合理性和实际价值。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与“总体布局”含义相近的概念有“纲领”、“战略方针”、“总任务”、“战略部署”、“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基本纲领”等。这些概念与总体布局概念比较起来,不是显得过于笼统,意义不够明确,就是显得意义过于狭窄(如“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本文中用“总体思路”表达在“总体布局”概念形成之前与之相近的内容和意义,但也认为这个概念不够确定、具体,表达不出“总体布局”概念具有的确切含义。与上述“含义相近的概念”比较,“总体布局”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总体”,而在于“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然是总体性的事业,这个事业如何开展,如何实现它的战略目标或“总任务”,不能停留于目标的设定和任务的提出,而要在目标的实现上下工夫,要有谋划、有布局。“布局”不仅更接近于目标实现的实践环节,而且它直接是目标实现的实际战略部署和行动步骤,因而含义更加明确、具体。现在,理论上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并且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联系起来,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发展的总体画面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更加充实和完善起来。

第二,关于三位一体的意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表述形式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它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三大基本现象或人的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因而在理论上,经济、政治、文化被认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其一定的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文化概念,从功能上来说,对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说明仍然是有效的,它们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它们对于人的活动的说明也仍然是有效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是人的基本社会活动。正因为如此,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思维一直是关于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分析和实践观察的基本方法,以至于成为人们分析与观察社会的习惯性方法。但是,在生动的和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面前,这种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实来说,三位一体仍然是基本的,但在变化了的现实和新的任务面前,它不再具有“总体布局”的意义。无论是作为事实,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的被超越是必然的。

第三,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四位一体的呈现,表明了我们关于总体布局的思维基础发生了转变。它是打破、超越关于社会观察的传统“社会结构”思维的结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结构,这种结构作为思维结果首先来自对实际社会生活过程的分析,而不是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作为思维行动的社会结构分析,太容易使人们陷入那种既定的惯常的三位一体分析模式,因而不可能发现处于经济、政治、文化之外的社会(狭义)生活领域,它的矛盾和问题,它的建设在总体的社会建设中的意义。而一旦人们不是首先从社会结构入手,而是从实际社会生活过程入手,在今天这样发展中的特定时期的社会情势下,就不可能不发现那以民生问题为核心的社会生活问题,发现社会建设的意义。社会建设概念和社会建设理论的思维创新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一种严格按照社会结构思维对现实社会生活过程的观察和描述,回到一种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观察社会生活的唯物辩证思维上来。它在坚持关于社会生活过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容的认识的同时,给予实际社会生活过程的其他方面以认识和概括性表达。社会建设概念、理论的直接意义在于,它对于经济、政治、文化以外的更加广泛和接近人民生活实际的领域给予关注,并为社会在这一领域的实践、生活提供可能的科学的指导。

第四,关于五位一体的意义。五位一体的思维基础仍然是四位一体的思维基础:既是现实的,又是动态的。其意义表现是在以下两个方面:(1)我们的关注点,即我们的理论、发展战略和事业布局回到了人的活动的基础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生活、活动的自然基础,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具有广泛的和深刻的影响。生态环境出现问题,不仅制约我们的发展,而且威胁到我们的生存。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不能以人的生存与生活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表达了一种历史-自然观,即把自然加入到文明范畴,把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由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概念还表达了这样一种转变,即从过去为了最大限度地从自然资源中获取效益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那样一种传统的破坏性态度,转变为一种不仅保护而且积极建设的实践辩证法和环境伦理。(2)它彰显了二位一体的关于发展的总体思路的意义,即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我们承认,从二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发展,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思路和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是一种进步。但二位一体并不因此失去其意义。它是一种具有世界观高度的认识,具有本体论意义。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根本问题上,我们当然要超越那种把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的旧唯物主义,坚持基于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实践的辩证的历史观。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提出,给予我们一次检讨那种忽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人的主体性过度发挥的历史—自然观或实践-自然观的机会。

第五,关于总体布局发展的实质。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社会结构或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向更广泛的方面扩展的过程。包括教育、就业、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在内的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总体布局,同经济、政治、文化这些社会结构与生活的基本方面一样得到关注和投入,甚至在一定时期得到超出这些基本方面的特别的关注与投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这样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和事实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社会全面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二者是一致的。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政治、文化发展,不是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而人民生活不能得到相应改善、提高,群众生活没有保证,社会不稳定,这既不是社会全面发展,也不是社会协调发展。如果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却被破坏了,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了,甚至人的生存受到自然环境恶化的威胁,那么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转变的逻辑实质在于,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亦即科学发展。

第六,总体布局的历史性、辩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无论是它的三位一体,还是四位一体、五位一体,都有一个形成过程,都不是在一定时期突然出现的。每一形态的总体布局都有一个时间或长或短的形成过程。决定其形成的基本根据是社会生活过程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思想根据是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历史的观点认识每一形态的总体布局。正是因为总体布局形成与发展的根据在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就不能把任何一个具体形态的总体布局看作最后的、不变的,看作一个封闭的体系,而应该把它们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还有,关于总体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按照现有表述形式,它们是否依次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经济到政治和文化的关系是一般的基本的关系。经济是基础,它决定一定的政治和文化。经济对社会(狭义)的关系,一般说来也是经济决定社会,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那么,经济对生态环境是否也具有像对政治、文化、社会一样的决定关系呢?不能这么简单地认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其说经济决定生态环境,不如说是生态环境决定经济。但总的来说,它们不具有那种严格的决定论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谁决定谁是不确定的,实际的关系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而定。这实际上涉及现实生活中它们之间的关系状况,即人们在现实实践中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的关系表现为某种辩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规定,它的首要地位是不变的。在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则要按照实际生活过程中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状况来理解和处理,而不能严格地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它们被提出的时间先后来理解和处理。哪一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是主要的,哪一个问题的解决就是首先的。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忽略的。就当前而言,我以为,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以民生问题为核心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最迫切的,是应该放到除经济以外的优先地位的,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的现实性、合理性所在。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51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页。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84页。

⑦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31、38页。

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⑨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6-37页;《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页。

⑩《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20页。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页。

(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97页。

(1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51页。

(1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29页。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