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人当时伤势很重,住院才几天就有个病人从大理宾川来找他,我看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自身性命都已经难保了,就想请病人离开。”退休教师张子云含着泪花坐在客厅里回忆她的爱人在生命垂危之际还为病人看病的情景:“当时,他已经不会说话了,但还是示意我让病人留下来,并以顽强的毅力忍着疼痛躺在病床上为那个病人看了病,开了方子......病人满意地走了,他却疼得出了一身的汗。”容不得更多的回忆,张子云老师已经哽咽了。
张老师的爱人叫杨正勤,今年58岁了,是凤庆县中医医院创办人之一,现在凤庆县中医医院专家门诊坐诊。四年来,他身负八级伤残仍坚持为患者看病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患者和他周围的党员干部群众。2010年3月23日,杨医生在出诊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受重伤住了院,但患者不知道,仍从四面八方来找他,有的患者更是找到了他的病床前。家人和为他治疗的医生都劝他多休息,然而,只要他知道有患者去找他,都会强忍着疼痛为他们服务。虽然全身多处骨折动弹不得,但他还是躺在病床上为40多名前去找他的患者看了病、开了药。杨医生说:“躺在病床上,就更加能体会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帮他们看,除了身体上的疼痛,我还得承受心理上的负担。”
脱离危险之后,又辗转到北京等地治了一年多,杨医生的伤势才逐渐好转。出院在家休养期间,仍然有患者前去找他,到医院找不着,就找到家里。为了不让病人失望,杨医生就在家里免费为他们看病。病人源源不断地找到家里去,他的妻子张老师年纪大了,既要照顾他又要照顾他的病人,很吃不消。为了方便患者,也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2012年6月,他重新回医院上班,被安排到专家门诊坐诊。虽然身负八级伤残,但他从来不因为身体原因讲特殊,两年来,每个工作日都会在患者之前到医院,又为所有找他看病的患者看完病后才离开。在杨医生简陋的办公室里,凤庆县凤山镇龙泉社区居民张菊兰正在排队等杨医生为她看病,她说:“每次来看病,虽然来找杨医生看病的人都很多,但他都会帮我们看完,不会让我们改天再来。”党员王加梅是凤庆县中医医院检验科的检验员,她的办公室和杨医生的离得近,杨医生的敬业精神让她很受感动,她说:“为了不让患者等他,杨医生每天都是很早就来到医院,有时候,我已经加了很长时间的班才走,但仍会看见他还在办公室忙碌。杨医生把患者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健康更重,我很敬佩他。”由于左下肢安装了人工关节,杨医生的双下肢长度相差4厘米,行动很不方便,更不能久坐久立,天气变化时疼痛就会加剧,每天接诊的患者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但他从未因为自己不舒服而耽误为患者看诊。有时坐久了腿脚肿胀得厉害,疼痛难忍,但他从来都毫无怨言。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作为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本分,为患者解除痛苦是我觉得最幸福的事,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竭尽全力去做。” 凤庆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张汉娟曾是杨医生的下属,和杨医生共事十余年,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的老院长杨正勤顾大局、识大体、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受伤后,他腿脚不便、活动困难,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却始终坚守在医生的岗位上,考虑到他的情况特殊,医院领导劝他灵活掌握上班时间,他却说:‘患者需要我,我不能歇下来。’他时刻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杨医生心里,患者利益至上,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自197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把病人当作亲人,为解除他们的痛苦而孜孜不倦地工作。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三十六年如一日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在生命垂危之际关心的仍然是患者的健康呢?据杨医生回忆,他母亲常年受风湿性心脏病折磨得不到救治,未及他成年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父亲曾与熊搏斗受了重伤,也因为医疗条件限制得不到医治,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了三个月才用中草药治好。为了帮助像他父母一样的困难群众解除疾病折磨的痛苦,他立志学医。当他经过组织的培养成为一名医生后,对患者的痛苦便都感同身受。1989年2月从部队转业后,他曾在郭大寨卫生院工作了十年。那时,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加之经济条件不好,当地群众生了病大多不及时到医院治疗,只有到了病危的时刻才会用担架抬着送医救治,常常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有的病人甚至无法撑到医院。乡亲们的遭遇,杨医生看在眼里,焦在心上。不管晴雨,无论寒暑,只要知道乡亲们得了重病,杨正勤都会背上药箱带上白大褂,不辞辛劳地上门去为他们治疗。十年间,共诊治病人17300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60多人;出诊抢救178人,步行10800多公里。
深山老林里的群众家中,必须靠“望闻问切”把病“号”准,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为此,杨医生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的研究,撰写的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症》发表在《中国医学家庭》杂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发表在《中国骨伤》杂志并被中医研究院录用。为帮助贫困山区群众解决无钱看病的难题,他还亲自上山采挖中草药为群众治疗,免费给病人用的中草药干品超过1900公斤,治愈疑难杂症525例、骨折162例。杨医生对待病人就像亲人一样,乡亲们口口相传,都非常信赖和爱戴他,有的还在背地里亲切地尊他为“神医”,虔诚地认为“就算是一片消炎片,也是杨医生开出来的更有效”。凤庆县郭大寨乡干马村村民何金达曾认真地说:“杨医生不是开药的,是治病的,他的医术和人品,我都很佩服。”除了群众的好评,杨医生还多次被凤庆县委、县政府表彰,在履职考核中曾连续17年被评为“优秀”。
今年以来,凤庆县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老党员,杨医生在活动中时时走在前、处处严要求,为全院党员干部职工作出了表率。为确保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现“全覆盖”,凤庆县组织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杨医生也主动回他居住的东城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附近群众有什么疑难杂症常常会去找他,虽然腿脚不便,但有时他也会抽空主动上门为附近的困难群众看病。凤庆县凤山镇青树村村民施国凤说:“好几年前,我女儿的手受伤骨折,就是杨医生帮治好的,这几年,我们家里人生病了都会去找杨医生看,有时候他也会顺道来家里帮我们量量血压、告诉我们近期预防疾病的方法之类的,他对病人是真心实意的好。”对杨医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模范表现,凤庆县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陈凤这样评价:“无论支部组织什么活动,杨医生都会积极的参加,毫不含糊,更为可贵的是他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医院的广大党员作出了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榜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