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民工真正“进城”(2)

如何让农民工真正“进城”(2)

——由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状况调查引发的思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出的挑战

(一)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与压力,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问题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有近七成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其中有近10%接受过高等教育,总体受教育程度较留守劳动力高,是农村总体劳动力中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都相对较高的群体。但相较于宏观环境下各群体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他们所受的教育、技能培训仍然较低,就业层次低,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城市的收入水平是偏低的。考虑到通胀因素,这都给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成本与压力。如何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水平,提高他们的总体收入水平,是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非经济因素,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要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外出劳动力所面临的非经济类困难已日益凸显。从外出务工群体家庭陪伴情况看,90.77%的外出务工者与父母不在一起,74.14%的外出务工者与子女不在一起,39.69%的外出务工者与配偶不在一起。我们的调查还显示,在各个年龄段上,外出务工群体男性劳动力数量均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386199部队”,农村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群体,其中尤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群体数量为巨。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照顾家人,尤其是照顾老人和孩子,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主要后顾之忧。这种后顾之忧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外出务工后,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流得动”和“留得住”。

(三)农村劳动力就地城镇化进程缓慢,消化返乡劳动力有限

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无论外出务工与否,职业非农化的比例已占半数以上,而随着外出劳动力返乡比例的波动上升,这部分的返乡劳动力期望在家乡或者周边地区能够从事非农职业,并且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经济收益,享受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课题组对当前常住在家的人进行了调研,其中有1688人曾经外出务工过,虽然职业非农化的在家劳动力比例已超过半数,但是返乡后在家从事务农活动的人比例有22.51%,仍超过了五分之一,同时还有28.38%的劳动力不从事任何工作,他们中包含了部分赋闲在家的劳动力,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残疾或生病丧失能力的劳动力。

可见,在现有的城镇化进程下,“就地城镇化”的进程还是显得较缓慢,无法满足越来越多返乡劳动力的生活工作需求。拥有城镇生活工作经验的劳动力返乡后“被打回原形”而继续务农,失去了真正城镇化的机会,这形成了我国城镇化道路上的又一挑战:大城市无法消化过多的外来劳动力,而就地就近城镇化进程又受阻,无法有效消化返乡的劳动力。

(四)农业转移人口集中流入沿海和大中城市,给这些地区公共服务、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在外出农民工总体中,有56.58%的人选择了跨省或跨国打工,超过半数;而从所有跨省的目的地来看,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省份较受欢迎,对于就近跨省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认为这些省份的平均收入较高、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衔接程度较高,可以较好地覆盖外出成本。数据也显示,决定外出务工群体在城市间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

而对于就业城市,大批农村转移人口的集中流入,给当地的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地方财政在医疗服务、义务教育、养老保障、经济适用房征地建造等公共服务方面都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农村转移人口集中流入地政府在对外来人员的福利保障上可能会无法到位或是满足其要求,地方财政无法负荷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成本。这导致农村劳动力在所在城市无法得到有效的福利保障,仅停留在“半城镇化”阶段,无法真正接入城市生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