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

纵观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大量的农村人口脱离土地集聚到一个地方,从事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而当地的第一产业农业又能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供应这个人口集中的聚居区。随着工业化过程中各种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历史上的小城镇就这样形成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纽带的以大中城市为主体、多个卫星小城镇拱拥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工业化推动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英国的城镇化是建立在乡村工业的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早在17世纪,英国就有1/2的农业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这些乡村工业集中在工业村庄,相当一部分工业村庄慢慢演化为城镇。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大批农民涌进城市,成为产业工人。英国的城镇化紧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和壮大。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等地区都是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区。工业化成为城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一动力,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提升,城镇化也不断增多和壮大。

人口自由流动

国际上的城镇化进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的低成本的过程。国外人口的迁徙是自由的,并有制度保障,没有法律限制。人口迁徙取决于几个条件,一是收入,二是就业,三是生活成本。由于不限制人口迁徙,人口为了追求生计、追求就业,到城市定居,德国宪法规定选举、工作、迁徙、就学等公民权利一律平等,城乡之间社会保障体系差异不大。农民要进城,只需到市政局登记并且按章纳税,就可以成为城市居民。作为发展中国家且城市化率比较高的巴西的一位市长就讲过,我们没有理由来限制他们进入,只有责任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就业和居住条件。这是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还有一种就是在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城里的一些富贵阶层又向城市郊区转移,在郊区居住,在城市工作,伴随着富贵阶层和农业人口和产业向中小城市集聚,产业扩张,企业数量增加,商业活动日益活跃,这就带动了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对人口的自由流动管理不严,对城市人口的界定标准也不一样,美国规定集中聚居人口每平方公里达到2500人就被定义为城市,瑞典只要集中居住人口达到200人、法国规定只要集中居住达到500人就被统计为城市人口。如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常住人口只有9000人,而在这里工作的人口却有7万多人。美国有三个主要城市群(带),东北部的华盛顿—纽约城市连绵带、五大湖南部的城市高度密集带、加利福尼亚城市连绵带,创造了全国2/3的GDP。在这些城市群中,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关共生共荣,大中城市是核心区、就业区,小城市是大中城市的商务区、生活区。日本有三大城市群,大东京区、大阪城区、名古屋区,这三大城市区创造了全国GDP的70%。法国巴黎大区有1000万人口,在其周边也有马恩、赛纳、翼瑞、斯滔亭、庞绅斯等许多小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

基础设施拉动

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快以交通等为主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伴随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加快运河、铁路、公路的建设,拉动了城镇化。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土面积广阔的美国的城镇化过程就是依靠修筑收费道路的方式从陆路开始了交通革命。19世纪40年代又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运河网。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贯通美国领土东西,深入西部腹地,带动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创建。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促进了西部开发和城镇发展,而且大大刺激了工业发展,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起了关键作用。建设高速公路,引导郊区发展。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主城区人口过度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治安状况恶劣,而汽车的普及让大批城市中产阶级迁往郊区定居成为可能。为推进郊区化,美国联邦政府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采取措施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5万英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