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合作开启新篇章

摘要:对中国而言,正处转型期的经济下行风险不容忽视,结构改革任重道远。中欧两大经济体携手,实现经贸合作深度对接,打通两大市场,能给各自增长增添强劲动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6日至21日对英国和希腊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上任以来的第三次欧洲之行,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从签订多项经贸大单,到人民币和英镑直接交易,从中英在核电、高铁等领域加强合作,到中国和希腊共同开拓航运产业,系列事实表明,中欧合作已经超越简单的贸易层面,开始在投资、金融等更高层面“握手”。中欧全方位合作不断升温,将对欧洲经济复苏向好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互动增益 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

在全球政经格局深度调整和经济复苏乏力之际,中欧加强经贸往来无疑将带来“双赢”结果。刚摆脱债务危局的欧洲经济仍是欲振还休,欧洲央行前不久出台的货币新政力图消除欧元区通缩风险,“拼经济”已是当下欧盟第一要务。对中国而言,正处转型期的经济下行风险不容忽视,结构改革任重道远。中欧两大经济体携手,实现经贸合作深度对接,打通两大市场,能给各自增长增添强劲动力。

1

(图片说明: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温莎宫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有分析人士注意到,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3月访欧到此次李克强的欧洲行,短短3个月内中国领导层遍访法国、德国和英国等欧盟大国,中欧关系持续升温传递出清晰的信息——合则两利、合则共赢。

海外媒体和观察人士亦试图透过此次李克强访英的丰硕成果洞悉中欧经贸关系的新趋势。路透社在报道中称,中英两国签署巨额协议,能源和金融在贸易议程中占主导地位。李克强此行旨在加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欧洲金融中心之间的经济关系。

法国《费加罗报》更将报道重点放在中英经贸合作契合点上:英国首相卡梅伦称颂“英国是欧盟中对中国投资最开放的经济体”,李克强称赞双方是“共同增长的合作伙伴”。报道说,伦敦向中国资本张开臂膀以为其基础设施融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伦敦金融城达成协议向英国高速列车、未来核电站开发和电信项目投资。此外,伦敦金融城可能成为中国境外人民币交易的选择。

数据显示,去年中欧贸易额达5591亿美元,欧盟连续10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6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增长6.2%。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中欧经贸往来正从互补走向互融互通,相互投资和金融合作成为“催化剂”。

2013年中欧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将各自发展规划对接,双边经贸合作蓝图展现:打造亚欧大市场,创新合作模式,朝着联合生产、联合研发、联合投资、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的方向迈进。此外,随着未来投资和自贸协定的达成,还将进一步释放中欧经贸合作潜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