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17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12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涵着深刻的创新思想,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和挖掘出创新精神、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辩证关系、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思想逻辑。
一、民族的创新精神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和根源所在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的分析框架和基本原理。熊彼特借助于“创新”这一全新概念,拓展了传统的经济分析体系。熊彼特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都是以创新为核心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在他看来,由于不断的创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成为一种根本现象,这种发展的形成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
其实,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清楚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他指出,在外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和内部追求利润的动机两重驱使下,单个资本主义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加速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技术,不断地降低生活费用和提高生产率,从而不断地提高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规模。在自由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只有努力打破陈规、不断创新和积累,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生产的不断变革,分工的持续发展,是资本主义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自动追求的结果。
从当代国内外的实践发展来看,发展中地区,尤其是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国家,运用外部经济效应,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超越发展,从整体上看,属于技术创新领域,它所表明的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体现出,技术创新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否则,技术创新将寸步难行。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创新的路径选择问题。
首先,创新精神是创新力的前提,创新力的大小体现着创新精神的强弱。尽管创新基本上属于精神领域,但是它绝不是人的头脑中自发自然的产物。正如历史上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自发的和无代价的,而是制度所提供的激励机制作用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鲜明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其次,要强化忧患意识,引入“他律”的竞争机制,促使经济个体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当国家的忧患意识渗透到了国家内部时,经济个体的自我意识就会觉醒,而自我意识正是竞争机制发生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民族的创新精神就孕育在其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再次,必须结合先进技术引进,以自我创新为主;必须以创新的态度对待传统和外来文明,具有全球视野。世界各国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齐头并进、平衡发展的,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发展程度不等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果不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不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就有可能步步被动,永远落在别国之后,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