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无论任何时期,党的工作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体的环境条件、解决的主要问题、采用的路径方法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正确把握不同时期的这些特点,可以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切合当前实际,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环境条件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曾先后发生过两次根本性的变化,一次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原来不掌握国家政权的革命党,变成了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一次是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党所处历史方位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使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在过去的革命和战争年代,国家政权掌握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手里,我们党在这种极其严酷的条件下要生存和发展,要和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三大敌人作斗争,除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之外,没有其他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党员和干部深切地体会到,党和群众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党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广大群众的保护和支持。因此,党为什么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比较容易为党员干部所理解,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发动和组织群众,是怎样使群众相信和支持我们党的问题。但是,到了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领导党和执政党之后,党与群众的关系就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时我们党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可以直接依靠政权的力量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但事情总是有它的两个方面,恰恰正是由于手中有了权力,就产生了用权力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个人谋私利的问题,就产生了是继续依靠群众还是单纯依靠权力的问题,就产生了是当官作老爷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所说的,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国家干部面临着由人民的公仆转变为人民的主人的危险。
其次,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也由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变为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思想、公平意识、效率观念等社会意识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市场经济所产生的某些消极作用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金钱万能”等拜金主义思想的发展。在某些人的眼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些党员和干部也受到这种思想的侵蚀,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现象,办什么事都是为钱,办什么事都是靠钱。金钱观念代替了群众观点,为人民币服务代替了为人民服务,从而淡薄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忘记了必须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有些党员干部甚至为了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