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反腐不靠谱

吃药反腐不靠谱

摘要:反腐败没有捷径,需要从预防和惩治上下功夫,需要在教育、制度、监督上努力,至于吃药反腐,不但不靠谱,也容易使反腐娱乐化,削弱反腐的严肃性,把反腐引入歧途。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研究组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吃药反腐”说随之引发公众关注。(7月13日《新京报》)

之所以有“吃药反腐”这样的说法,是来自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做的“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28名健康志愿者在接受金钱和公平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对其大脑的扫描,结果发现,大脑一个名为前额叶皮层的部位对人们在“公平”与“金钱”间作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当个体越倾向于违背公平、选择金钱,即做出“自私”选择时,这个部位的活跃程度就越高。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实验结果,就有人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如果发明这样一种药物,当官员遇到金钱和公平的选择时,服用此药就会使官员降低对金钱的刺激,从而自觉地选择公平。从这样的想法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但是在实际中,恐怕很难操作。不要说能否发明这样的药物,即使真的发明了这样的药物,如何让官员服用就是个问题。让所有官员服用?这不就是一个官员得病,所有的官员吃药吗?而且在什么时候服用?如果要让药物发挥作用,最好在有人行贿的时候服用,可是当面对巨额贿赂,一个人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吃药就已经被金钱俘虏了。

其实,每一个干部都是普通人,遇到在金钱和公正中抉择的时候,多会受到金钱的刺激,但是廉政清正的官员之所以选择公平,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受到金钱的“刺激”,重要的是他们靠理想、情操战胜了这样的刺激。

所以,靠药物来减弱一个干部对金钱的刺激,恐怕是不现实的。金钱本无罪,关键的是如何获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来得光明正大,金钱刺激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腐取得好的效果,不是靠减少对金钱的刺激。关键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让他们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拿,靠自己的崇高理想和高尚人生追究遏制住腐败的欲望。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惩治腐败力度。靠制度建设让官员不能腐败,没有机会腐败,想腐败也腐败不了。通过加大惩治腐败,让干部受到的刺激更大,从而不敢腐败。

反腐败没有捷径,需要从预防和惩治上下功夫,需要在教育、制度、监督上努力,至于吃药反腐,不但不靠谱,也容易使反腐娱乐化,削弱反腐的严肃性,把反腐引入歧途。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