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后一公里”的反思  (2)

安徽:“最后一公里”的反思 (2)

要从践行宗旨的实践中反思。人生如厦,宗旨如柱,柱稳则厦立,柱斜则厦倾。追根究底,工作中之所以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根本的是人心无定根、迷失了自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你若“全心全意”了,抓什么工作都会雷厉风行,扎扎实实,到拐到边。相反,一旦宗旨缺失,“心”不全用,“意”不全注,再好的政策也会打水漂,再优的规划也会不到位,再全的措施也成空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我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抓工作,要么有始无终,要么半途而废,自然到不了“最后一公里”。我们只有坚守党的宗旨,抱定“全心全意”,才能从灵魂深处铲除滋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土壤,才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人。

要从强化责任的实践中反思。责任,说白一点,就是分内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党员干部身负组织重任,承载群众厚望,凡是有责任心的人,再艰难的历程也能高效前行,再危险的环境也能笑看风云,再尖端的高峰都能攀登超越。他们的工作中不仅找不到“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且越往后工作越深入、越细致、越具体。古人言,“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想着谁”反映“为了谁”,多从群众立场想问题,多为群众利益尽责任,“最后一公里”问题自然就会不复存在。时刻挂念着老百姓的疾苦,就不会有服务人民的“最后一公里”;时刻把老百姓当亲人,就不会有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时刻把责任视如天,就不会有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因为,责任是理性的,是道德、人格的化身,是不可以讲条件的,正如一位哲人说的,“责任心是最牢固、最可指望的”。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