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问题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问题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①如何继续写好这篇大文章呢?必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根本利益、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在人、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坚持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问题,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

一、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依靠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不像自然界演变的规律那样自发地起作用,而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起作用的。如何认识人作为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了能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难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历史观不论具体表现形式如何,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甚至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例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个别天才人物所发现的“理性”和“正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19世纪英国思想家卡莱尔把世界历史看作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人的历史,这些伟人的活动就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打破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的神话,创立了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阐述了历史的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粗糙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们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②“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③对于上述观点,列宁作过精辟的评析,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阶级的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④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对这个问题,习近平讲得最多、讲得最深。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⑤2013年4月28日,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明确地说:“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至关重要。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和考察调研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多方面的阐发。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⑦他在讲到政府机构改革时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他在讲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时提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他特别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⑧

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首先要解决感情问题。习近平多次引用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在讲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说,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人民群众的权益。他在讲到改善民生时强调,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还必须解决观念问题。1960年5月,毛泽东在河南郑州分别会见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朋友。他在审阅和修改新闻稿时,删去了原稿“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一句中的“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和“伟大”,改为“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的领导呀?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这是唯心史观,不是唯物史观。我把唯物史观的精髓概括成一句话,叫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过去打仗,靠的是人民;现在建设,靠的还是人民。一切成就都来自人民自己的努力。”他还说:“领导人和人民不能分开,而是人民的一部分。”当然,领导人和人民也不能等量齐观,人民才是决定的因素。应当突出决定的因素,不应当突出非决定的因素。“就是说,应当突出人民,绝不要突出个人。”⑨从本质和总体上看,人民主体观不仅是历史唯物论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历史唯物论的精髓与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贯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主体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党和国家的工作获得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明确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⑩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1)历史和实践都反复证明,树立人民主体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