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政情 把脉城市发展
上周,惠州全市推动项目落实现场会移师大亚湾区,召开最后一场现场会。至此,市里对七县区发展路径的再定位全部出炉——— 仲恺区:经济、城市和社会“三个转型”示范区;惠城区:“三宜”城乡首善之区;博罗县: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县;龙门县:“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县;惠东县: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惠阳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大亚湾区:世界级石化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
在最后一场现场会上,市委书记陈奕威要求,各县区要完成好今年的招商选资任务,并在推进项目的签约率、立项率、开工率、竣工率和现有项目增资扩产率等5个“率”上下功夫,推进项目的落实。市长麦教猛则强调,要充分运用现场会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县区要认真梳理现场会上所提的意见建议,结合实际充分吸纳,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中央在“打虎”,地方的廉政建设也各出奇招。其中惠州龙门县的反腐招数颇具“特色”,也备受争议。上周,媒体关注龙门县纪委推出反腐方式“廉洁指数”,要求县里813名党政领导干部每天登录“廉政风险防控系统”网站,自我学习,互相打分,每季度形成“廉洁指数”。据悉,该系统运行以来,已向694人次发出廉政风险预警,调岗或立案处理6人次。
早在4年前,龙门县就曾推出过一种廉政教育的新鲜方式,叫“廉洁自律保健操”。当时甫经媒体报道,“廉洁操”饱受质疑,而龙门县不为所动,在两年后继续启用“廉洁操”网上操作系统,意欲将此操誓推到底。不难发现,龙门县目前执行的“廉洁指数”,即是当年“廉洁操”的升级版本。早期的“廉洁操”被指过度依赖于“触动心灵”、“自我评价”等主观心理暗示,极有可能沦为自欺欺人的政治游戏,抑或集体糊弄的形式主义。舆论批评最终促进了龙门县的改变。该县在此后的“廉洁指数”中,除了设置“个人认知”这一指标外,还引进了“民主测评”、“客观评价”等指标,且设定分值比例为“个人认知∶民主测评∶客观评价=3∶2∶5”,弱化“触动心灵”的因素,强化制度与客观因素的作用。尽管这一模式仍存瑕疵,但就龙门县多年来坚持不懈且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的做法而言,依旧值得肯定和尊敬。
同样值得肯定和尊敬的,还有惠州的十年车改路。上周,《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同时出台,为全国公车制度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这也让已经推行10年的惠州车改探索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惠州通过取消公车、发放交通费、经费包干、保留执法执勤专用车辆、组建公务租用车队、拍卖公车、安置司机和特殊措施等进行车改。目前,惠州“四区三县”以及市直机关等共338个单位已分批次完成车改,车改后,惠州公车数量减少52%,公车经费开支下降29.9%。车改以来,不仅节省了财政开支,抑制了“车轮上的腐败”,还提升了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形象。更有意义的是,惠州的车改实践也为全国公车制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经验教训。
上周惠州本地值得关注的政闻还有:7月14日,一宗行政诉讼案件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是博罗县石坝镇政府,原告是当地村民。庭审现场,石坝镇镇长出庭参与应诉,这是惠州市首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案件。市环卫局代拟的《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列明,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个人将被处以每次10元罚款,单位将被处以每次200元罚款。今年10月,惠州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将进入迎检阶段。作为配合全市申报的重要县(区)之一,惠城区已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北门直街、金带街、水东街、铁炉湖4条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修缮重点建筑,清拆工作将在本月底完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