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践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论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践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党中央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寓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重大战略命题。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历史,既要注重经验的传承,又要加强实践的创新。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及其教训,汲取传统中的科学化精神,剔除非科学化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建设实践的历史镜像描述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其自身建设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党的建设史。一个建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微小型政党,经过90多年时光的磨炼,发展为拥有8 000多万党员的超大规模政党,成长的辉煌足以令其欣慰和自豪。然而,历史展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胜利与失败、顺利与曲折、正确与错误、成绩与缺点,始终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相伴,党的历史实践是一路磕磕绊绊过来的,党的建设在崎岖的前进道路上留下艰辛的历史步伐。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历史实践,可以毛泽东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为标志分成前后两大段。前一段是党的建设探索时期。党建立的初期,确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探讨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等等,都是党的建设科学实践的体现,留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的探索足迹。但初步探索有很明显的历史局限性。1939年毛泽东将党的建设作为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进行经验总结时指出:大革命时期是“党的幼年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取得了“重大进步和重大成功。然而,一部分同志曾在这个伟大斗争中跌下或跌下过机会主义的泥坑,这仍然是因为他们不去虚心领会过去的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来的。因此,党的领导机关的一部分人,没有能够在这一整个阶段掌握住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1],使党的建设遭受沉重的损失。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就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主张,显露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思想端倪。在此基础上,《〈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将党的建设作为“伟大的工程”进行定位,并以党的建设作为概括党的历史实践的主线,表明认识上已形成高度的自觉。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后一段以40年代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为标志,创造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典范。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位一体”的基本格局;提炼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它以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践,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和掌握全国政权提供了保证,“经过整风阶段,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形成了坚强的团结,形成了集中统一的党中央的领导”[2]。延安整风运动创造的经验传承至今,一直为党的建设实践所借鉴。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突出地表现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领导中国革命中连续发生“左”倾思想路线的指导失误。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决策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书本知识,硬生生地将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套用在中国的实践中,结果丧失了艰辛创造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党员人数锐减,党的事业几乎陷入绝境,留下了党的建设非科学化实践的惨痛教训。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历史实践,可以邓小平领导全党作出改革开放的抉择为标志分成前后两大段。前一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将近30年,党的建设遭遇了不同的经历。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里,党中央先后于1950年、1951-1954年、1957年、1963-1966年领导开展了4次整风运动。从党的建设角度看,虽然也出现一些错误,但整体上是正常和健康的,在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党员标准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延续了党的建设优良传统。1966年至1976年发生十年“文化大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的闹剧全盘打乱了党组织正常的运转系统,“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的浪潮冲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下的红色江山,“造反有理”的喧嚣使大批打砸抢分子污浊了党的队伍。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党委的领导被取消,党政机关受冲击,各级党组织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是非颠倒、思想扭曲、组织瘫痪、党员迷茫,构成“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建设遭受严重破坏的基本事实,留下的教训十分惨痛。社会主义时期后一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抉择不仅将国家建设引上新的轨道,而且也推动党的建设进入新的历程。30多年来,历届党中央正本清源,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以不断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指针,针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不断开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党建新格局,迈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和实践的新步伐。

从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实践可以看到,科学化和非科学化两种思想取向同时存在。坚持科学化思想取向的主要表现是,党在执政后延续着党的建设运作模式,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使党继承和保持着曾经赢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那些核心精神,诸如宗旨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想信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组织上严密纪律性,作风上反对官僚主义。这些具有原旨意义的革命精神,对于在执政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坚持科学化思想取向的结果是使党在经历严重挫折后并没有因此而垮掉。非科学化的思想取向主要表现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反修防修为宗旨,混淆党内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整党运动,打乱正常运转的组织系统,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些非科学化思想取向的结果是使党在错误实践中伤害了自身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实践还表明,正确发展趋势和错误发展趋势同时并存,科学化思想取向与非科学化思想取向二者博弈。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建设遭遇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党内仍然有一批坚持真理,坚持与极左路线不屈斗争的领导干部和群众,他们坚顶逆流、力挽狂澜的努力虽然遭受打击,但却代表着坚持科学精神的党内健康力量。

历史梳理显现出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与实践行进的路轨。党的建设历史实践之丰富,很难在有限的篇幅里完整阐述。以上只是对各个时期党的建设实践作了简单的勾勒,仅为历史的粗线条展示,当然不能反映党的建设全貌。但这对于深刻认识党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离开对党的建设历史的了解,就抽调了党建设实践科学化探索的根基。“党的建设”与“党的建设科学化”无疑是两个概念,讲党的建设不等于讲党的建设科学化。后一个概念里,“科学化”不应视为修饰的形容词,而应该当作名词与“党的建设”连在一起构成同一个概念。换句话说,“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不是把“党的建设”与“科学化”叠加。这样认识问题绝不是玩文字上的概念游戏,是要说明这个命题显示了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党的建设从党组织建立起就起步了,而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认识则有一个过程,它既不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的,也不是每时每刻存在的。从以上粗线条的历史勾勒可以看到,党的建设也经历过非科学化的曲折。再进一步说,党的建设发生错误的时候有非科学化的事实,党的建设健康发展的时候也会存在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现象。强调“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完整的名词概念,意在揭示它的深刻内涵不是用状态的形容来表现的,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含义是一个价值判断。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化探索早就存在于党的建设实践之中,但自觉地去认识它,明确地形成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则表明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建设规律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认识飞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