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7月28日,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市龙岗区的机器人剧场开业,该店采用“六位一体”模式,整合了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租赁、个性化定制六大功能,为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技术概念走向生活场景搭建了桥梁。 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近年来,“首店+”经济持续走热。在国家层面,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在地方层面,各地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国际和本土品牌落地生根。例如北京出台《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开设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办好全球首发节,举办高能级首秀、首演、首展活动;上海打造“首发上海3.0版”,通过优化通关流程、提供资金奖励等,吸引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落地;广州提出“首发经济16条”,通过构建“首店—总部—研发”生态链,推动首店与产业链深度绑定。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品牌落地成本,更是通过场景协同,形成城市消费的“乘数效应”。
首店经济并非简单的“新店开业”,而是行业领军品牌在特定区域的首次落地或创新突破。它既包括全球首店、亚太首店等地理意义上的“首”,也涵盖品牌跨界融合、模式创新的“首”。“首”的本质是通过稀缺性与创新性,精准捕捉消费者对新鲜体验的追求,形成消费吸引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北京全市新增落地首店近400家;一季度,上海新增首店173家,其中全球及亚洲首店7家。首店经济的崛起,既是消费需求从“量”向“质”跃迁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商业能级提升的重要标志。当前,首店经济已从单一“首店”场景向全链条创新跃迁,成为驱动消费变革的核心力量。首店经济对商圈的激活作用,体现在“引流—转化—留存”的完整链条。北京国贸商城400余家商户中,100余家为首店,节假日现象级首店入店客流达上万人次,直接拉动商场消费。这种“首店效应”不仅带来短期流量,更通过品牌与商圈的“双向奔赴”,推动商业生态的结构性优化。重庆观音桥商圈通过引入迪桑特西南概念店、耐克新零售概念店等首店,形成“首店+夜经济”的独特模式。地下商业体24小时运营,18-28岁顾客占比86%,品牌平均3-6个月更新,持续保持消费新鲜感。这种动态更新机制,使商圈从传统购物场所升级为年轻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中心”。
同时,首店经济的魅力在于打破业态边界,创造沉浸式消费体验。上海霍卡全球首家品牌体验中心,将专业跑鞋销售与体测服务结合,顾客可通过“创新飞跑研究所”获得个性化训练方案,实现从产品消费到服务消费的升级。这种“零售+体验”的模式,激活了买手店、集合店、咖啡+零售等新兴业态,使“上海潮鞋打卡路线”成为社交热点。成都东郊记忆园区引入《三星堆》VR大空间探索展,首店与文旅IP深度联动,形成“文化体验+消费转化”的闭环。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消费选择,更推动城市商业从“功能型”向“价值型”转型。
此外,首店经济还拓展了消费场景。时间维度上,重庆观音桥商圈将首店与夜经济结合,西班牙餐厅午夜仍排长队,地下商业体24小时运营,形成“白天+夜晚”的全天候消费生态。空间维度上,镇江八佰伴通过“首店+市集”模式,举办冰激凌面包市集,90%参展品牌首次进入当地,3天销售额破百万,实现“室内+室外”的场景融合。
在提振消费与城市更新的时代命题下,首店经济正以创新为笔,描绘着城市发展的新图景。它不仅是消费升级的“风向标”,更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助推器”。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与生态的不断完善,首店经济必将书写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宣讲家网 李军 )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