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官员独董辞职潮背后折射了啥?(2)

【案例】官员独董辞职潮背后折射了啥?(2)

官员独董辞职潮的个中缘由“令人三思”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上市公司公报不完全统计,5月份以来,已经有9家上市公司的9名独立董事辞职。对于这些在任或离退休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原因,有些公告中明确说明是根据去年中组部出台的18号文件精神,有些则语焉不详仅仅说明是工作原因或个人原因。对于这些解释,不得不令人三思:

思考一:18号文件是什么?翻开去年中组部出台的18号文件,赫然是《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求:一是对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的党政领导干部到企业兼职(任职)必须从严掌握、从严把关,确因工作需要到企业兼职(任职)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严格审批。二是开展清理,凡不符合规定的,必须在本意见下发后3个月内免去或由本人辞去所兼任(担任)的职务。确属工作需要且符合有关规定精神,但未履行审批或备案程序的,必须在本意见下发后3个月内补办手续。

思考二:官员与企业到底谁青睐谁?是官员青睐企业,还是企业青睐官员,恐怕是一个难以让当事人厘清的问题。从去年中组部出台的18号文件中,可以窥其一隅。中组部的关注及专项清理,充分说明了官员与企业结合这种现象已经比较严重。现实中,一些退居二线,特别退下来的党员领导干部,到企业中兼职、任职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企业的眼中,党员领导干部有广泛的人脉资源,有较大的“能量”,这些都是企业的发展要素。在官员的心里,到企业谋一个职位,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到十几万、几十万的年薪,又不违法犯罪,何乐而不为。

思考三:为何“官员”独董辞职成潮?退休以后,到上市公司任职,担任独立董事,是很多高级别党员领导干部的首选。担任独立董事,既不在公司任职,也不参与具体事务,只需为公司出谋划策,这正是这些官员的特长所在,也符合其个人喜好。但是,随着中央对于作风问题进行整治的不断深入,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在企业任职问题的高度重视,让“官员”独董们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触。在官员与独董之间,是权力与利益链条的连接。斩断链条,还市场以公正,为党风、政风输入清风,是市场所需、企业所愿。

让我们拭目以待,以更加严格的监管制约,更加强力的法律制衡,促使更多的官员独董辞职。

让“官员独董”谢幕须下猛药

中国上市公司引入独董制度的初衷,旨在维护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尤其是保证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自2001年至今,“官员独董”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支付给他们的薪酬也数以亿计。不过,这些人数庞大的独立董事,却并未承载完善公司治理的使命,不仅欠缺独立性,沦为只拿钱不做事的“花瓶”,甚至被质疑为利益输送的纽带,加剧了公权力的寻租和套现。

2013年10月,中组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意见》,明确禁止现任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对退休官员到企业任职也设置了刚性条款,并同时展开相关清理工作。这些措施,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设立了一道防火墙,有利于政府在不受利益集团的干扰下制定出更加公允的政策,同时切断了某些人利用余威到企业寻租的“隧道”,契合中央当前反腐题中之意。

近段时间,“官员独董”“离职潮”的出现,说明中组部的文件正在产生积极的效力。不过,相比高达901人的“官员独董”队伍,120余人的辞职只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十几,还有大量的“官员独董”依旧在职。人们不禁要问,在党纪国法高悬,整治行动不断,“政商旋转”、“一人多职”及“董而不独”现象频遭质疑的当下,“官员独董”为何迟迟不见谢幕?其顶风违纪胆从何来?症结又在何处?

究其原因,一是少数官员痴迷权力自肥,缺乏主动接受监督的勇气,不愿也不想用党纪法规来“革自己的命”;二是相关制度纪律、条例规章缺乏足够的刚性,留有“原则上”、“确实需要”等让人有空可钻的“活扣”;三是监督无法冲破“权力干预”的阴影,成为“纸上谈兵”;四是查处落实不到位,热衷于“运动式”治理,很少见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受到追责,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由是观之,让“官员独董”尽快谢幕,须出重拳、下猛药。当务之急,一是要站在反腐的高度,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修补相关漏洞;二是要让《意见》、禁令带上“高压电”,让相关官员不想、不能也不敢“越位”;三是对那些叼着“独董”肥肉不放甚至采取“曲线”上位策略的官员,要严厉查处,杀鸡儆猴。如此,官员“退而不休”、用“权力磁场”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才会少之又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