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拖后腿”致协议搁浅
印度在谈判中就本国粮食储备和粮食补贴的强硬立场是造成该协议受挫的主要原因。但印度坚持的上述议题并非与贸易便利化协议直接相关,这一点招致诸多批评。
在2013年年底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期间,世贸组织成员同意制定临时性条款,使印度能够在免受处罚的情况下,实施粮食安全和补贴计划,但美欧仅允许该条款维持4年,印度则认为直至正式协议达成前,这一过渡性条款都应永久有效。
而在今年的谈判中,印度在上述议题上表现出强硬立场,要求制定出有关其粮食储备和补贴的永久性协议,而不是等到巴厘岛会议上为永久性解决世贸组织成员粮食安全计划而设定的最后期限2017年。印度坚称,上述永久性协议必须与贸易便利化协议同时通过,并且提出延期通过贸易便利化协议。
对此,世贸组织其他大部分成员及阿泽维多则认为,各成员应履行在巴厘岛会议上做出的承诺,尊重并确保落实“巴厘一揽子协议”的全部内容,不能加以改变或修改。
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和马来西亚等25个世贸组织成员发表联合声明称,“巴厘一揽子协议”是确保世贸组织谈判功能及最终完成多哈回合的关键,无法做到就其中一项内容重启谈判而不损害到整个协议。
在彼此分歧未能得到弥合的情况下,印度在最后关头否决通过贸易便利化协议。
多边贸易遭受打击
印度的强硬立场突出了世贸组织发挥谈判功能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农业问题是世贸组织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关心的重点,要在这一问题上取得成果,各成员必须在各自付出和所得之间做出利益权衡,而农业问题又与工业产品和服务等议题密切相关,极大地增加了谈判的复杂及艰难程度。此次贸易便利化协议通过搁浅,更是凸显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另外,印度投出的这一反对票给多边贸易体制,同时也给作为多边贸易谈判平台的世贸组织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外界对世贸组织多边谈判功能所恢复的信心再次被动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