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之思考

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之思考

摘要: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一项最重要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管理社会事务、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工作方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一项最重要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管理社会事务、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工作方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社会治理,是党和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直接或间接地管理社会的过程与活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要求我们一是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是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三是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然要求。四是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改进作风,不断学习和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以更加鲜明的群众观点、更加坚定的群众立场、更加浓厚的群众感情、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做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紧紧依靠群众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成效。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党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社会治理总体上较好,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展变化,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理难度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依法加强社会治理的思想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二是群众工作对象“多元化”、内容“复杂化”,一些群众被“边缘化”,群众工作出现了“空心化”、“虚拟化”。三是一些领域和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尊重群众意愿,对群众疾苦装聋作哑、敷衍了事。四是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期,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社会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五是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根除,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六是组织机构、工作职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要。七是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不明显。八是社会治理政策缺乏超前性、系统性,“社会人”进行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滞后。九是部分“社会人”思想道德滑坡,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影响败坏。十是依法加强社会治理的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应对“网络虚拟社会”对社会治理形成的挑战和处理网络事件的经验欠缺。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强社会治理,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局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群众观念。一要学会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治理。二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三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健全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

(二)强化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当前,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的部署,着力抓好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个主题,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以更加务实的精神,真查真改的态度,认真查摆和根除政治上不够坚强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推动整治“四风”顽症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相结合,推动树立形象、提振精神和凝心聚力相结合,以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加快社会治理的步伐,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构建情绪疏导体系,理顺群众心态。一要弘扬主流价值,加强正面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彰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公民的信仰和道德信念。二要拓宽诉求渠道,畅通民意表达,积极畅通和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三要到群众中去,做好群众工作。以深入开展各级干部下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制度和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夯实群众基础。

(四)完善利益保障体系,化解群众矛盾;构建共同治理体系,夯实群众基础。一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提高矛盾纠纷防范能力。二要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依靠群众力量化解矛盾纠纷。三要加强重点人群管理服务,消除社会治理不稳定因素。四要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五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体制,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六要深化党群共建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的考核机制,形成监督惩处的发展格局。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动员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