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人大新闻的文风

改进人大新闻的文风

摘要:只有真正沉下身子,到基层、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才能获得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生动活泼的作品。要扎实、扎实、再扎实。只有树立牢固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旺盛的工作激情投入到人大新闻报道中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大新闻工作者。

改进人大新闻文风,是人大新闻媒体在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人大新闻宣传水平,不断增强报道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保证。为此,本文拟对如何改进人大新闻文风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改进人大新闻文风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大制度的深入人心,广大受众与人大新闻媒体的依存关系日益密切,人大新闻文风的健康与否,成为人大新闻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着人大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关系着人大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受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重视人大新闻文风建设,研究解决人大新闻文风中的问题,通过改进和创新人大新闻文风,不断提高人大新闻宣传水平,以适应广大受众的需求。

所谓人大新闻文风,是指人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风格和作风。人大新闻文风有着一般新闻文风的特点。研究一般新闻文风的特点,对改进和创新人大新闻文风有着指导意义。

“新闻文风”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提出的。这一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8月4日发表的题为《报纸和新的文风》的社论中,对健康的新闻文风作了如下界定:“1.真实、实在。不仅报道的事实要完全真实,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朴实、客观,不讲假话、大话和套话。2.简洁、明了。新闻作品要求篇幅短、句子短,使读者一看就明白。选择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3.尖锐、泼辣。要求观点明确,旗帜鲜明;重要的新闻报道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明确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4.生动、活泼。新闻作品形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饶有兴趣。”

上述对健康的新闻文风的界定今天依然适用。如何将这些健康的新闻文风贯彻到人大新闻文风中?其核心在于真正落实“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才会有准确真实的人大新闻文风,避免浮夸炒作的人大新闻文风;贴近生活,才会有鲜明生动的人大新闻文风,力戒概念化、程式化的人大新闻文风;贴近群众,才会有清新活泼的人大新闻文风,杜绝假大空的人大新闻文风。所以,我们应当按照“三贴近”原则,着力改进和创新人大新闻文风。

二、人大新闻文风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大新闻文风的主流是健康的。但提出改进和创新人大新闻文风,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现实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一是思想僵化,缺乏引导艺术。打开人大报刊,一些报道总是老模老样,观念滞后,感觉迟钝,手法僵化,有“声度”而没有深度,缺乏诚意,通篇充斥公文式语言,动辄就是“重要性”、“开创性”,至于有哪些事实,报道中却看不出来,重要的词汇沦为空洞无物的代名词。有的报道则受制于惯性思维,不管多么重要的新闻,都是程式化写作,反映不出人大新闻事物的时代气息,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空中楼阁,热衷新闻空谈。现在不少人大新闻越写越长,却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有的报道洋洋洒洒数千字,却“干货”不多,水分不少;有的报道游离主题,不着边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有的报道拖泥带水,东拼西凑,没有重点,缺乏新意;有的报道则喜用一些大而空的溢美之词,如人大一次视察就引起“巨大变化”、“硕果累累”等等,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令人难以置信。

三是官腔官调,拒人千里之外。有的人大新闻报道缺乏新鲜活泼的群众语言,官话、套话较多,抄材料、抄文件得来的报道语言充斥作品。在报道内容上,来自群众、来自基层、来自生活的鲜活事例较少,而工作式报道、会议程序式报道、文件摘抄式报道等较多。不仅不能反映人大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反而会令人望而生厌,损坏了人大新闻媒体的形象。

三、人大新闻文风的问题原因

要解决人大新闻文风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弄清人大新闻文风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对人大新闻的政治性理解不够全面。人大新闻宣传是一项作用于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工程,简单化地对待,认为只要贴上政治标签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人大新闻作品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只是最低标准,要想让人大新闻打动人心,必须用事实说话。如果用概念化语言取代活生生的事实,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是难以起到积极作用的。

二是对人大新闻导向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人大新闻导向是政治问题,是大事,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作者和媒体在这方面肯下功夫,而对人大新闻文风问题则不那么重视,总认为文风是形式问题、小节问题,甚至只是语法、修辞、词汇方面的技术问题。这种有意无意间放松对人大新闻文风的关注和重视,无疑会对人大新闻文风中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听其自然,给不良文风的存在留下了空间。

三是缺乏过硬的思想作风。对于人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大新闻文风。采访作风不扎实,文风就会出问题。深居高楼大院,埋头文山会海,与群众隔膜,与实践脱节,远离生活、远离群众、远离实际,就不可能写出真实、深刻、有情、鲜活、生动的人大新闻作品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进人大新闻文风,必须先抓人大新闻作风。

四、要致力改进人大新闻文风

作为人大新闻工作者,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致力改进人大新闻文风。

一是在内容上改进。真实、准确是人大新闻文风的生命线。而要保证人大新闻的真实和准确,人大新闻工作者就必须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果不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只满足在别人提供的素材上“做”文章、当“二传手”,即使再“妙笔生花”,也是难以写出人大新闻精品、难以形成好文风的。

二是在形式上改进。在受众“挑剔”的目光里,贪大求长、说空话、写长文不受欢迎,一些捕风捉影、夸大其词的假劣新闻更令人生厌。作为人大新闻的报道者,与其用那么多闲散文字把有价值的人大新闻事实包裹起来,不如删繁就简,把最新鲜、最朴实、最能鼓舞人、启发人的人大新闻事实,直观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因此我们必须下大的力气,改进生硬、死板的文风,形成鲜活、生动的文风,从而提高人大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在写作上改进。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首先要在报道中求短、求实、求快、求活,增大信息量。其次,应切忌通篇使用概念化语言,说教式语言,要多用新闻语言,多用群众语言,用真心,说真话,报实情。其三,在报道方式上力求创新,采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探索受众易于接受的风格,使报道出彩、出新。为此,我们对那些满足于报会议程序、抄文件材料、打点话采访的做法,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四是在作风上改进。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独到的见解,才能在人大新闻领域里做到得心应手。要坚持深入、深入、再深入。只有真正沉下身子,到基层、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才能获得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生动活泼的作品。要扎实、扎实、再扎实。只有树立牢固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旺盛的工作激情投入到人大新闻报道中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大新闻工作者。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人大常委会)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