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 (2)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 (2)

邓小平把握改革前进总方向的指南针和坐标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推动和主导的改革,从根本目的上讲,是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方向标和指南针。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即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

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党是凝聚和组织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力量的核心,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明确指出:“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什么建设都搞不成。”

邓小平崇尚改革、坚持改革、推动改革,视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始终认为改革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的指南针和方向标。

邓小平推进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是以局部带动全局、逐步实现协调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自己的道路,是邓小平思考改革、指导改革、推动改革实践最基本的方法。综观中国的改革布局,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科技教育文化体制,从沿海特区到全国开放,以“先富”带动实现“共富”,这一系列重大策略和举措,既注意到了改革的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突破,促进改革全局的不断深化。可以说,以局部带动全局、逐步实现协调发展是邓小平推进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了乡政权的建制,减免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把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潜力挖掘出来,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培育市场体系。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比较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带建立开放的试验点和试验区先行先试,成熟后推广,是邓小平改革实践的又一重要方法。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内地城市的由点到线、织线成网的面向全国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体现了区位、空间差异,充分发挥了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