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三农”:端牢“饭碗” 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2)

习近平谈“三农”:端牢“饭碗” 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201311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解读:变“扶穷”为“扶智”,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  

没有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要使地方稳定地走上致富之路,还需要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  

搭桥修路盖新房,基建式扶贫见效快是快,但是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根基。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难以吸引产业落户。但自然条件和禀赋不是发展的唯一因素,譬如宁夏中卫在沙漠上建起万亩瓜园,硒砂瓜以独特口味赢得消费者,说明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  

“源头治贫”在方法上应是变“扶穷”为“扶智”。对于个人来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对于地方来说,劳动力素质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智力支持,个人难改贫穷命运;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和资源配置新变化新趋势,适应建设现代农业新要求,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经营农业有钱赚,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步奔向小康,吸引一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  

“源头治贫”在机制上应是变“等靠”为“自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源头治贫”,彻底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3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  

解读:农民有体面 小康才全面

尽管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强调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农村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的最大实际;我们说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就在农村。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的原因所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全党同志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7亿农民的梦想构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就意味着,有了红火的产业、美丽的家园、越来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项权益的切实保障,对农民来说,才有了“体面”,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

今天,惟有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长远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我们整个大局才有保障,各项工作才会比较主动。  

网友热议:  

@中国三农周双文:没有农业的市场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更不会有真正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发展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靠投入补贴,还要靠发展农业产业,产业兴农!  

@幸福没那么简单M: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在先,富在后。村子富裕了,才能走到小康道路上,迈向城镇化。  

@陈里: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就是因为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还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城市发展了,不要忘记农村的发展。  

@昂望东方:粮食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子孙后代健康,关系国家民族未来!  

@真诚平等正觉念佛:要把更多一点的投资放在农业、农村,助力农业现代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当现代农民与进城打工者收入差不多时,中国这盘棋就下活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