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崩溃论”的崩溃(2)

“中国崩溃论”的崩溃(2)

如何看第四轮“中国金融崩溃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于中国崩溃的论调并未终结。随着2012、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风险累积,新一轮对中国经济悲观预期的论调再度来袭,尤其是以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债难题和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担忧为主要逻辑的“中国金融崩溃论”悄然兴起。2014年初,一家著名外国媒体甚至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出现了冰山崩塌的嘎嗒声”。因此,有必要对类似言论的逻辑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合理的解释。

第一,“三期叠加”减缓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同时发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放缓。首先,近年来,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人口红利逐步下降,资源成本上升,使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不得不从高速回落到中高速的“档位”。与此同时,传统的以消耗资源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正在转向追求集约经济增长。其次,伴随着去产能化,淘汰落后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经济在短期内出现部分行业衰落和失业的增加,引发局部阵痛。再次,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还处于消化期,特别是副作用也日益显现:如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增多,部分基础设施领域产能过剩等。正是由于“三期叠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对此,政府不宜采取力度过猛的“强刺激”经济政策,适度采取“微刺激”的政策可以调整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的稳定增长。但在短期内,中国经济由长期两位数的增长向7.5%甚至更低的水平转变可能还需要国内外人士适应一段时间。

第二,经济金融的一些部分数据下滑加剧了市场的悲观预期,这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债务、影子银行三大块。从房地产角度看,投资增速下滑、楼市低迷快速蔓延至钢铁、水泥和玻璃等上游产业及家电、家具和装潢等下游产业,相关产业也表现出明显的同步下行态势。这是导致2014年中国经济悲观预期的最大因素。从债务风险角度看,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升至17.9万亿元,占GDP的33%,其中地方融资平台的相关债务超过10万亿元。数据显示,多数地方债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偏短,今明两年部分省份到期债务高达60%以上,但资金却流向回收期较长,回报率不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中。债务期限错配加大了债务违约的风险。据渣打银行最新估计,中国经济的杠杆水平仍在增加,2014年6月底中国的总债务与GDP之比达到251%,远高于2008年底的147%。从影子银行的角度看,据估计,影子银行业占新增信贷的比例已从2008年约20%升至2013年6月的40%,其规模大约占到未偿贷款存量的1/4。去年中国出现的“钱荒”反映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增长已经产生某种背离,影子银行对此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舆论猜测,影子银行一旦遭遇严重挤兑,中国可能出现“雷曼时刻”。

第三,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化,加剧中国经济形势的下行压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美欧先后祭起量化宽松的大旗,导致发达国家货币竞争性贬值、国际汇率大幅波动。这期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房地产等部门,推高资产价格,加剧了国内流动性的风险。而近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又导致新一轮资本出现外流迹象,加剧了国内金融风险。与此同时,美国加紧构筑排斥中国的国际贸易版图。2008年以来,美国先后积极参与并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谈判进程,TPP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经济上制约中国的关键一环,TTIP则被称为“经济版北约”,欧美国家加强经贸合作,确保优势地位的意图十分明显。两项协议以确立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为目标,一旦达成也必将对中国的对外经济产生冲击。美国的贸易战略调整加剧了中美经济双边的竞争和摩擦。中国经济总量在超越美国的过程中势必遭遇美国的打压,目前,中美在人民币汇率、贸易、网络安全等问题存在的较深矛盾和摩擦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外部的压力和风险。

本文关键词: “中国崩溃论”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