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全部理论思维活动的意识中心是现代化和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围绕实现执政党建设现代化这个主题,他对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改革探索,提出了很多关于执政党建设现代化的论述并进行了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对于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执政党建设现代化的前提,理顺党政关系、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执政党建设现代化的关键
邓小平认为党的一切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一切改善和转变都是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基本前提下进行。他认为党的领导本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执政党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改善党的领导,要正确理顺好党政关系,改革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成为了执政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为此,邓小平提出党政职能分开,就是划清党组织与国家政权的职能,理清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他认为,实现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一是通过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并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的法律,实现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二是通过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的作用,实现执政党的政治领导。
二、把经济建设作为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执政党建设现代化的基础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多次指出,我们党已经成为执政党,不能按照革命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有关问题。执政党的工作重点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此,党中央和邓小平多次指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中心任务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执政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这体现出一种从革命思维转向执政思维的现代执政理念。我们党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加上建国后长期处于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当中,党已经习惯于“斗争哲学”思维、革命思维,经济工作事实上淹没于革命运动当中。而对于正处于改革调整时期的我们党来说,怎样摆脱“文革”思维影响,突破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改变革命战争年代的运行方式从而实现执政党的现代化则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所以,党中央和邓小平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充分表明了执政党建设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