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的重要特征 (2)

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的重要特征 (2)

    (三)

组织群众是要解决“谁”的战斗力问题。近代以来我国之所以屡屡遭受外国侵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民众无组织纪律性,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中华民族牢不可破、奋勇向前的钢铁长城。

注重理论创新。组织群众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渗透诸多思想闪光点,从管理学上看,国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对人、财、物资源的组织协调和国家整体发展方向的规划设计,组织群众,化零为整,优势叠加,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从经济学上看,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也不是说可以不计成本,任意浪费资源,出现像“大跃进”、“大锅饭”、“人民公社”式发展方式,导致多方损失,社会主义制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人口资源规律,也要计算劳动成本,这样才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从激励理论上看,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崛起,也是人民的崛起,只有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才能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注重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创新的政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关键的就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二是创新的民族。远到四大发明,近到火箭发射、卫星上天,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而当前,最具改革创新精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从革命中、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开放中汲取养料,不断延续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创造的发展奇迹,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篇章。 三是创新的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注重机制创新。组织对象不仅是群众,同时,包括领导干部,领导也是群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始终保持群众本色不变、群众情怀不淡。一是统一的核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包括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统一的全党。邓小平同志说过: “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以铁的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三是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当前,统一战线在做好群众工作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这个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

惠及群众,就是要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惠及群众,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为公,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刻、最有效的感知方式就是看自已得没得到实惠,包括政治的、精神的和物质的。所以,毛泽东就曾讲,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活动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群众路线的真谛。

惠及群众,就是要全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现实问题。马克思讲,“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如果推动发展的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推动发展的结果是让群众得实惠,群众当然会全身心的参与发展、推动发展、维护发展,许多矛盾自然会迎刃而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释放最大的发展红利,才能让“中国梦”照进现实,才能让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和个人“人生出彩”的梦想交汇融合在一起。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困难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

惠及群众,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惠及群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艺术家生产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享受。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农村、社区倾斜,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惠及群众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其中,依靠群众是根本,发动群众是动力,组织群众是手段,惠及群众是目的。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就会赢得更多来自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任,就一定能够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九江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