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有感于邓公的“不扰民”

宁夏:有感于邓公的“不扰民”

摘要:我们经常可以从媒体上看到,中央领导下基层考察工作,大多都是轻车就简深入当地老百姓当中与他们面对面交谈的。就拿邓小平同志来说,按理说他是“大官”,更应该重点保护。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怕影响到百姓的情绪,不想扰民。

1960年2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考察广东佛山,当地《南方日报》《佛山日报》等报纸未作任何报道。至于接待要求,当时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给当时的佛山地委书记杜瑞芝打招呼,也只是要求“备点辣椒”。其调子之低、朴实作法令人难以忘怀。在邓公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并为改革开放建立了丰功伟绩,1992年南巡深圳考察民俗文化村时,“园区按原先部署不对游客开放,对外也暂停售票”。“但小平知道后,指示不要影响其他人游园,还是正常开放”。

平心而言,与邓公一生的丰功伟绩相比,这两件事充其量只是“芝麻事”。然,两件“芝麻小事”却真实映照出邓公的让人感叹的一项伟大品格:不扰民。

与之相比,今天我们有些官员却是另一番做法。他们下基层总喜欢虚张声势,层层官员作陪,专车浩浩荡荡。虽然场面“动人壮观”,看似上级领导很是威风气派,但时间久了,老百姓与干部的距离就远了,疑问也多了:上级领导下基层犯得着如此兴师动众?领导干部下来到底是要了解基层实情,为百姓排忧解难的,还是下来摆官架子的?

我们经常可以从媒体上看到,中央领导下基层考察工作,大多都是轻车就简深入当地老百姓当中与他们面对面交谈的。就拿邓小平同志来说,按理说他是“大官”,更应该重点保护。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怕影响到百姓的情绪,不想扰民。比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那些喜摆威风、看重脸面、惯走形式的官员,难道不应该感到汗颜吗?

笔者以为,领导干部下基层,都应该学一学邓公的“不扰民”,尽量做到轻车就简。这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一个好印象,还可以得到群众的认同,让他们乐意向你这边靠拢,愿意掏出心里话,得到下基层应有的收获。

如果只是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不近百姓身,不握百姓手;轰轰烈烈,来去匆匆,那么,得到的结果只能是,下基层失去原本的意义,百姓也会离你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