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反腐败: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
什么是民主?古往今来,不同的理论家提出了相同的理念,但怎么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却派生了不同的实践,这一问题也一直是习近平的思考的主题。
2005年2月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用发展民主来防止腐败,是我们党反腐倡廉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条经验在习近平此后对反腐败工作的指导中始终贯穿始终。
今年9月5日,习近平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强调,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习近平说,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下最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民主交朋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习近平对民主的阐述,不只局限于国家和党内的政治制度建设中,也在他参与国际事务的各大场合有所体现。“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观点频繁出现。
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2014年7月,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他引用中国古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主张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2014年7月15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再次强调:“我们应该坚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做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践者。”
从国内到国外,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深入思考人民民主的合理路径,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那就是更好地反映人民意志。这种探索和实践,带来了当下崭新的政风,也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新未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