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指标波动不改经济发展大势(2)

部分指标波动不改经济发展大势(2)

三、经济预期向好,增长潜力仍然较大

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潜力较大。国际经验表明,赶超型国家人均GDP接近前沿国家的70%时,追赶动力才有所减弱。2013年我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 12.8%,日本的17.7%,因此我国增长潜力仍然较大。

一是城镇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80%以上),也低于与中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水平(60%左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美国、日本、法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6%(2010年)、3.0%(2012年)、2.9%(2012年)。按2012年劳动力总量计算,如果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降至美国水平,可以释放劳动力2.4亿人;降至日本、法国水平,可以释放劳动力2.3亿人。城镇化进程可以有效缓解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对经济的冲击,延长人口红利。

二是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数据,在人均GDP低于我国的59个样本国家和高于我国的70个样本国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平均为50.36%和65.72%,均高于我国同期的43.2%。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1%,将拉动服务业就业增长0.306%。

三是国内区域差异较大,成为持续增长的潜力之一。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阶梯发展特征。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三位的是天津、北京和上海,分别达到99607元、93213元和90092元,而后三位是贵州、甘肃和云南,分别为22922元、24296元和25083元,排名第一的天津是最后一位贵州的4.35倍。落后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具有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他们在追赶发达地区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目前,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势头已经显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也快于城镇居民。2014年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平均增速分别为8.0%、8.0%、9.3%,其中贵州增长10.8%,增速比上海和北京分别高3.7个和3.6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8%,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7,比去年同期缩小0.06。

各项结构改革有序推进,制度红利逐渐释放。一段时期以来,各级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消除制度障碍,释放增长潜力。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投融资、税收、流通等体制改革。目前改革效应开始显现,未来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例如,2014年前8个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工商企业813万户,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3月至8月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再如,简政放权加上“定向减税”、“定向降准”等财税金融措施,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3月至8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2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01.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94.4%。

景气指数回升,经济预期向好。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三季度企业家、银行家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表明,企业家和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虽然仍处于低位,但预期向好。对下季度,企业家和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分别为35.6%和33.5%,较对本季的判断分别提高3.4个和4.3个百分点,说明市场主体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50.6%,较上季度上升0.6个百分点,显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意愿回升。居民收入和就业感受指数也有所回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9.2%,较上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对下季度,城镇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52.5%,较上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居民就业感受指数为39.2%,较上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

四、全面准确看待经济形势,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中,部分指标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自主调整的结果。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高增长,而要追求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没有水分、节能环保、持续发展的合适增长速度。

要继续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定力,有所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为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货币政策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加大对农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改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

要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金融改革结合起来,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清理规范金融业准入限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要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努力控制和降低企业的杠杆率,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