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的文化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沃土中
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走向历史的前台,还越来越进入国家政策的中心,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目标中,文化已成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支撑点和价值之源。文化力的凸显不仅表现在自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还表现在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凝聚力与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支撑上。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具有深远的文化情怀。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在山东曲阜考察时,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这是由中国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源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遗产、精神记忆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构成我们“三个自信”的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夯实文化的根基。这个根基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远的文化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海纳百川,体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仅契合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感召,还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价值观,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础。其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海纳百川,有着平远的文化视野,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实践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及其现代性立场上,体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和而不同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也是建构和谐世界的基础。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文化在本质上不是冲突的,而是宽容和共享的。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人类共处一个地球村,要用欣赏、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文化说到底是人类应对挑战的产物,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明,将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开放的中国,正与全球共享自身发展机遇,让世界对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
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对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采取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态度。毛泽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古今中外法”,认为这是对待文化问题的一种“全面的历史的方法”。①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前行。”面对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国存在的偏见,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因为文化底蕴的力量,习总书记说,“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欧洲之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张扬了“中国风”,让全世界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机遇和中国精神。启示全世界,看待中国的视角,要跟得上中国的发展变化,当今中国正努力成为传统底蕴和先进理念兼备的现代国家。所谓“文化强国”旨在培育一种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反映时代发展和中国实践要求、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对此,中国已做好准备,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姿态,展示发展的勇气和智慧。
【注释】
①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3月30日),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