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锦芳: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好“看家本领”

聂锦芳: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好“看家本领”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强调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学习传统、理论资源上的相承、坚守和发展。特别是他告诫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这段话,对于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实际是他多年来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论断,是总书记基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发展对全党提出的要求。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那么更进一步则可以认为,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作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者,我们从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述中受益良多,体会颇深。

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功

把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看作是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是习近平同志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史”“论”“著”三者的逻辑关系而做出的重要判断。早在2011年5月14日,在出席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时他专门围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发表了长篇讲话,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2012年6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时,他特地考察了该校的“《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再次要求“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同志的上述论断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干部、群众,也包括为数不少的理论工作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原理教科书。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这当然是一条“便捷途径”,而且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杂内涵和深广意蕴,仅靠原理教科书又是不够的;它过于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于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曲折的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地简单化。而如果回到经典著作,回到文本的特殊语境和历史序列之中,情形就会大大改观,经典作家极为宽广的理论视野、丰富的知识领域、多样的论证方式、广泛的思想议题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就会充分展现出来,通过系统地学习、研究和思考,将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加全面、客观和自觉,这与我们长期以来通过教科书所把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在别人心目中形成的那种简单、刻板、思辨乃至教条的形象会有很大的不同。

不仅如此,系统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也有助于廓清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那些重大的争论、存在过的误读和曲解。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界不断出现的、引起很大反响的热点问题,诸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辩证法的核心和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美的本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唯生产力论、异化与人道主义、社会革命与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和实质、哲学体系改革、本体论问题、现代性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争议起初非常热闹,但很多讨论难以持续、鲜有定论或者不了了之,这其中当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除了那些特殊的时代氛围和背景,是不是也与论者多以思辨的方式立论有关呢?尽管争论者也引用过经典作家的不少言论,但多数是离开这些话语由所产生的特定文本语境和具体所指而做的抽象摘引,而没有把其原始内涵和界域阐释清楚,因而最终难以做出判断和结论。而如果我们回到经典作家的原始文献,就会清楚地看出这些问题在他们那里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具体含义、在其整个理论框架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他们的观点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和超越性质、时代的发展对其学说能做出怎样的检视和判断。通过这些工作既可以使经典作家的真实思想及其意义得到澄明,同时也廓清了这些问题延展到当代的现实境遇和新的内涵。

理解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风向标

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也是把握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上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是有意回避现实问题、搞“本本主义”“经院哲学”和“烦琐哲学”,因而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习近平则从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是今天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有力支撑”,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再过4年,即2018年5月5日,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这200年的沧桑变迁中,世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革,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言说了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人们明确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反而愈益陷入聚讼纷纭的境地,很多言说和理解离开了经典作家的原始文本及其思想演进。而就20世纪而言,不在少数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其原生形态,而更多地依赖于其后继者在特定的现实境遇下的阐释、发挥与重建。这当然是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使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质及其在21世纪的命运,清理这段思想“公案”和历史“公案”对于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而离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所谓“总结历史经验”就是一种虚妄。

迅猛推进的全球化态势提供了理解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参照系,更加凸显出她的当代价值。谈及全球化,我们必须追问: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如今的“全球化”态势仅仅是属于当代突兀生发出来的现象吗?究其实,它是由“资本主义首次开创的世界历史”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世界历史”时代现象的描绘及其实质的揭示至今仍未失其效准。资本奔走于全球各地,“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样,资产阶级就“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个由资产阶级“按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的世界必然会出现畸形、扭曲和不平衡发展,世界历史体系的总体结构必然具有“等级森严的性质”;全球化时代也并没有改变这种态势,超越这一规律。正因为如此,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仅仅限于提出一些具体的路线、方针和策略,更应当是一种思想体系、基础理论的建树;而对它所具有的“世界意义”的阐发,则必须借助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当代全球化态势的准确把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人谈论的却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多么反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重新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不能指望从中找到解决当代具体问题的方案,但对照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思考来反思目前中国与世界的状况,将使我们大受裨益、深获启迪。

提升经典原著学习和研究的新高度

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都多次强调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党的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他不仅率先垂范,认真研读,而且多次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书目,指示由中央专门发文督促执行。此后,历代中央领导同志也在各自长期的工作经历和领导实践中,倡导并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经典著作。习近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强调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学习传统、理论资源上的相承、坚守和发展。特别是他告诫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这段话,对于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今天,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具备了更为良好的文献基础和条件。一方面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的编辑、出版和研究状况看,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刊发的大量新的资料,完整地再现了他们准备、写作、修改和整理其著述的曲折过程、完整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提供了重新客观、完整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权威版本。另一方面从中文版的情况看,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以及更为完善的列宁、毛泽东等人著作集的陆续出版,提供更为准确的中文版本,同时也把更加深入的文本解读、思想阐述和价值评估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连通、理论与实践互动以及专业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推广,一定能提升经典原著学习和研究的新水准,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