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经济走势存在四种可能性
《经济参考报》:当前,出于对宏观经济数据的不同解读和认识,国内经济学界对于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争论很大。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亦有之。您认为,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走势会呈现一种什么局面?
刘树成:对于2015年至2020年这6年中国经济走势有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一路走低。由目前的7 .5%,降到7%,再降到6 .5%,到2020年降到6%左右。
相对应的政策含义是:不再守7.5%的下限,使宏观调控下限不断下移。但问题是,其一,给市场造成一种不断下降的预期,不利于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企业预期赢利不断下降,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其二,虽然目前受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暂时没有影响就业情况,但已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一般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要低于G D P增长率。到2020年,若G D P增长率降到6%左右,那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就要降到5%或以下。到那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不断下降,将会取代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也将影响消费的增长和需求动力结构的调整。其三,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使财政的减税空间越来越小,使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种可能性,继续走平。近一、两年维持7.5%左右;“十三五”期间维持7%左右。
政策含义:继续坚守目前的7.5%下限,或“十三五”时期坚守7%下限,继续采取目前的“微刺激”政策。
存在的问题是,“微刺激”的效力越来越差,守下限越来越被动。近年来的“微刺激”,形成了一个循环圈,即“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大体上说,每年初经济增速下滑,第二季度开始采取“微刺激”措施,然后经济增速小幅反弹,接下来,“微刺激”效力减弱,下半年或下一年初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如果这种循环圈年年继续下去,宏观调控就要年年打“下限保卫战”。一旦国内外经济环境有个“风吹草动”,即出现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经济运行就很容易滑出下限。
第三种可能性,重返10%以上高增长。
政策含义:强刺激。这种可能性已不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提经济增速应该有所回升,就被扣上“要重回10%以上高增长老路”的帽子。实际上,在9%以下、7%以上的中高速区间内仍有经济适度增长的空间。要让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不能理解为只守下限,上下限之间还有宝贵空间。
第四种可能性,遵循经济波动规律,不是只守下限,而是使经济运行在7%至9%上下限之间的合理区间正常波动。经济波动,在上升期和回落期有着不同的功能。回落期,是调整期、淘汰期,市场低迷,企业经营困难,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上升期,是市场活跃期,投资和消费活跃期,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政策含义:在到2020年的期间,以合理区间的中线为基础,该回升时,就回升,但要把握回升幅度;该下降时,就下降,也要把握下降幅度。当前,要摆脱只守下限的被动局面,已经不是靠短期的“微刺激”措施、不是靠临时的反周期对策、不是靠简单的放松政策、不是靠一个个零碎地推出一些项目就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既不是靠“大水漫灌”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靠“喷灌”、“滴灌”所能解决的。我们不能仅就短期宏观调控的力度问题去争论,不能仅就宏观调控是该松还是该紧、是微刺激还是强刺激去争论。而需要宏观调控“大手笔”。就是要把目前短期的、应急式的项目应对办法,改革为构建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总体应对办法。也就是要从把握到2020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即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究竟要做什么,总的发展任务是什么。
我个人主张要争取以上的第四种可能性,但这并不容易,需要有一个关于到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