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长”如何延续,“效”怎么彰显?
“红七条”出台后,有质疑蒙羞的,也有担忧落实的,但对于其纯洁教师队伍的初衷却都是拍手点赞。
可问题在于,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屡屡就师德问题发文,败德事件却屡禁不止。
“作为一项软性的道德指标,即便有着‘一票否决’的决心,难以量化的师德也还是容易被人忽视。”有专家指出,长期以来,“视情节酌情处理”的原则使得在败德事件上缺乏情节认定、执行处理的标准,给打击和处理败德事件留下很大的空间,“实际上让处理无从下手,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则将矛头指向现有的制度环境,“涵养师德,需要激浊扬清的制度环境和引人向善的政策导向。以学术不端为例,曾有学者剽窃一位已去世知名教授40万字的论著,最终却只被判处2万元赔偿。如果违法乱纪的成本太低,师德建设就只能是一纸空文。”
种种沉疴,也让此次意见中明确提出的“长效”二字,“长”如何延续,“效”又如何彰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此次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包括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六大机制。”教育部教师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统一规划、协调而动成为此次《意见》的要义,包括将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等。而对于违反“红七条”行为的,则要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处分。
“此次明确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并要求高校明确牵头部门,由相关责任部门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该负责人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