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压缩会议58万个 “会海”遮盖多少低效和腐败?(2)

全国压缩会议58万个 “会海”遮盖多少低效和腐败?(2)

    大会套小会、开会变“收费” 低效背后暗藏腐败

本应是交流探讨,却成为公款旅游的“遮羞布”;原是加强透明监督的会议费,却成奢侈浪费的“隐身草”。会议层出不穷,说到底是“短期效益至上”原则催生出的短期行为,背后是推诿卸责、规避风险。

——大会套着小会,不开就被“批评”。此前新华社记者曾向20多位人大代表问卷调查,九成以上都认为“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成为会议目的“首选”。市里开的会,如果县里没来得及“传达”,甚至可能会被上级主管领导批评。

“先开准备会、沟通会,开完会还要开总结会,有时表面是开一个会,前后却需好几周。”东部城市一街道办的公务员小刘告诉记者,开会开多了,会议就成为了下属揣测领导意图的方法。不发“带帽”文,工作就可以“放一放”;不开“级别”会,上级的要求就只是“说一说”。

——开会暗藏“收费”,权力收手要钱。“每到年底,各种名目的会就‘扎堆’,有些都是借开会的名,行收费的实。”山东一家私营企业主透露,“开个座谈会,多少收点费。”正是因为会议通知是政府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发出,考虑到权力部门与收费者的种种关系,企业不敢轻言拒绝,交费也成了“被自愿”。

一个内部人事干部会议,3天挥霍304万元、人均2.4万元;一场学术研讨会,45名与会人员研讨一天,4天游玩……会议不严格管理,容易成为腐败的另一温床。

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此前通过办案和调研就发现,一些单位通过饭店、宾馆先开出会议费,扣税后再“返还”,或进入单位“小金库”,留待日后有需要时使用;或再次放入消费场所,供单位领导招待客人时使用;或被个人贪污挪用。

——遇事必先协调,“顺手”推卸责任。“开了会、发了文,工作交代下去,责任也就一起交代下去了。”某市直机关的公务员说,“就算将来有了风险,也能一起分担。”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