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科学发展动力(2)

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科学发展动力(2)

科学分析产生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

科学分析产生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才能有效实施兼顾当前和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实现科学发展。

引发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因素。首先,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任务。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再单纯追求高速度,而必须在发展中统筹经济增速、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等多项目标。其次,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供给增长逐步放慢,以往劳动力供给相对宽裕的局面不复存在,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这会影响到经济增速。第三,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追求高速度的老路,必须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兼顾经济与生态建设,需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第四,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新变化特别是发达国家意识到服务业过度发展、产业空心化等结构性问题,一方面试图实现再工业化,另一方面加紧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得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环境日益严峻,这会对我国经济形成较长期的影响。

必须积极应对的短期因素。首先,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达国家由于采取一系列超常规解救危机的措施,正在逐步走出危机的最坏阶段。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没有变化,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没有消失。而且西方国家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超常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危机的恶化,但也加重了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后的负担,使得当前经济复苏脆弱乏力、过程扑朔迷离。世界经济复苏呈现新的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更具挑战。其次,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减缓,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使得资本形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所降低,也影响到经济增速。第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对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拉动国内需求、保持我国经济适度较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特殊时期的政策措施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产生一些影响,增加了解决诸如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以及金融领域风险等业已存在的问题的难度。消化这些影响,也会带来经济下行压力。

以科学发展为指向,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经济下行压力

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应区分产生下行压力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在应对长期因素方面,需要正确认识现阶段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变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综合统筹,保持定力,积极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降速的现实,把握时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应对短期(周期)波动的宏观调控日常工作中,应把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大方向,夯实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顺势而动,有所作为,克服困难,把下行压力转化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这些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指导我们科学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有力武器。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条件下系统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

适应新形势,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应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形势,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战略上增强信心,努力抓住机遇;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在2013年经济形势跌宕起伏时,我们在总结以往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以此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过去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我国宏观调控创新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一,明确了调控区间的数量界限,增强了调控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透明性以及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其二,明确把保证就业放到更加重要更加优先的位置,只要就业水平有保障,增长的下限和物价的上限可以有一定弹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其三,强调将短期宏观调控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的政策制定原则,短期调控政策措施要围绕长期目标来实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时,宏观调控更多考虑长期目标的实现。其四,有了合理区间框架,我们在面临经济波动时更能保持定力、沉着应对;针对具体问题能够综合施策,兼顾宏观微观、更加注重微观,精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降低政策成本,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其五,有助于在宏观调控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坚定地把应该和能够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