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需常怀“心常态”

党员干部需常怀“心常态”

时下,“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个新用语,已成为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热词。今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显然不是“信口提之”,而是基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判断;也不是偶一提之,而是一再强调的重要观点。新常态之“新”,在于不同于以往;新常态之“常”,在于相对稳定。

何谓“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该如何适应新常态?笔者认为,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从字面上看,“新”,无疑异于旧质、革除“错误”的“东西”,“常态”,时常的状态,也可理解当前我国历史发展已进入到了新时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发展态势、新的行为规范或新的“习以为常”。如果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经济“新常态”,那么,党员干部在严格约束下干事创业也是回归优良作风的执政“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能否形成一种“心常态”,是当前对各级党员干部的一个新考验、新要求。

适应“新常态”,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或正在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常态。比如:经济建设不再为“大干快上”拼速度,为了GDP的增速而“奋斗”,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产业结构和本地实际,政绩工程也不再是“香馍馍”,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中高速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胜利收官,“四风”得到有效遏制,“从严治党”已然成为党内生活新常态;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递次推进,勇于“割自己肉”的全面深化改革也逐步成为新常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模式,敏锐认识新常态是一个关系能否把握大势的问题,经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中国到今天,需要以全新理念做出一个正确评估,我们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旋律和新特征是什么? “识时务者为俊杰”,只有承认并认识“新常态”,才能认识新目标,进入新阶段,施展新作为,否则,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适应“新常态”,党员干部要迈开前进步伐。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面前,许多同志首先遇到了不习惯、不适应的问题,每每抱怨“为官不易”。“有的干部留恋过去那种‘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的日子,希望教育实践活动只是一阵风,风头过了就可以我行我素了”。习总书记这些话尖锐地指出了当前一些党员干部面对新常态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切中时弊,击中要害。在过去,收受礼品、公费旅游、天价培训也是一种“常态”,但在“新常态”下,收受礼品不许了,滥发奖金不让了,大吃大喝不行了,公费旅游不敢了,特权被“清零”,“紧日子”成为当前的一种常态。如此的大势之下,哀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必要,另寻对策没有出路,心存幻想更没空间,只有从自己“改进”,想清楚从政的目的和价值,将自己的需求层次从物质转向精神层面,少一点蝇营狗苟,多一分堂堂正正,努力适应新常态才是正道。

适应“新常态”,党员干部要注重为官有为。“新常态”吹动了新的风帆,吹起了事物发展“与时俱进”的新趋势。“不拘常例,不违常情”可以用来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思想精髓。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依法治国大势所在。但,我们是否会受困于昨日成功的惯性,是否能面对转折继续保持勇气和适应能力,这是能否营造新常态、注重为官有为的关键。如何不断营造和保持“科学发展”,”从严治党”,”深化改革”,”现代治理”的常态化?这是面对作风建设的一项“考验”,就如习总书记所说:“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明确答案:纳入法治的轨道,依靠制度落实。“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党员干部要善于把握自己,把好每一关,远离“红线”“雷区”,在任何时候都经得起诱惑、管得住小节,遇着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敢于担责、敢于亮剑、敢于改革、善于作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习总书记又吹来了一阵阵新风,新风带动革新,革新促进常态。“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我们相信,“习近平时代”的新常态必将带着全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踏步前进。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